烧伤休克及其治疗【摘要】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流局限性,细胞代谢紊乱和功效受损的病理过程,是有多个病因引发的综合征。大面积烧伤,伴有血浆大量丢失,可引发烧伤性休克。休克早期与疼痛及低血容量有关,晚期可继发感染,发展为感染性休克。根据烧伤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其治疗重要以输液复苏为主,并随着某些辅助治疗手段。【核心词】烧伤、休克、病理生理、补液治疗【前言】由热力造成的组织损伤称为烧伤,其病程可分为三期,休克期、感染期及修复期。组织烧伤后的立刻反映是体液渗出,普通要持续36~48h。小面积浅度烧伤体液的渗出量有限,通过人体的代偿,不致影响全身的有效循环血量。烧伤面积大而深者,由于体液的大量渗出和其它血液动力学变化,可急剧发生休克。烧伤早期的休克基本属于低血容量休克,若不采用有效方法可发展成为感染性休克甚至威胁生命。烧伤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 不仅局限于烧伤组织的局部, 并且能引发全身各个内脏器官和各系统长时间的功效障碍。【正文】一、烧伤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一)微循环的变化 烧伤后由于大量体液丢失和血细胞破坏,造成有效循环血容量明显减少,引发循环容量减少、动脉血压下降。此时机体通过一系列代偿机制调节和矫正所发生的病理变化。涉及:通过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引发血管舒缩中枢加压反射,交感—肾上腺轴兴奋造成大量儿茶酚胺释放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加等环节,可引发心跳加紧、心排出量增加以维持循环相对稳定;又通过选择性收缩外周和内脏的小血管使循环血量重新分布,确保心、脑等重要器官的有效灌注。由于内脏小动、静脉血管平滑肌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受儿茶酚胺等激素的影响发生强烈收缩,动静脉间短路开放,成果外周血管阻力和回心血量都有所增加;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和后括约肌相对开放有助于组织液回吸取和血容量得到部分赔偿。但微循环内因前括约肌收缩而致“只出不进”,血量减少,组织仍处在低灌注、缺氧状态。若能在此时去除病因主动复苏,休克常容易得到纠正。因此烧伤病人复苏治疗应及早进行。若休克继续进展,微循环将进一步因动静脉短路和直捷通道大量开放,使原有的组织灌流局限性更加严重,细胞因严重缺氧处在无氧代谢状况,并出现能量局限性、乳酸类产物蓄积和舒血管的介质如组胺、缓激肽等释放。这些物质可直接引发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而后括约肌则由于对其敏感性低仍处在收缩状态。成果微循环内“只进不出”,血液滞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