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讲稿教材:王永炎. 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章节:第五章.第二节(胁痛)P215 上学时间一、概述(一)定义: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重要体现的病证。古称季肋痛。何为胁:指侧胸部,从腋下始至十二肋骨部的统称。(二)源流《灵枢·五邪篇》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病者,两胁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素问·举痛论篇》说:“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素问·刺热篇》说:“肝热病者,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恶血在内。”《景岳全书》:“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辨……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但内伤胁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胁痛则间有之耳。”《证治汇补·胁痛》:“因暴怒伤触,悲哀气结,饮食过分,风冷外侵,跌扑伤形……或痰积流注,或瘀血相搏,皆能为痛。”(三)范畴以胁痛为主的病证,可见于肋间神经痛,胸膜炎,胆道感染,胆石症和胆道蛔虫,肝脏病(急慢性无黄疸型肝炎、肝硬化早期)等,凡体现以胁痛为主者,均可按本篇辨证论治。二、证候特性(一)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症;(二)疼痛性质不一:窜、胀痛为气滞,刺、剧痛为血瘀。(三)重复发作三、病因病机肝气郁结——疏泄不利——气阻络痹瘀血阻络——气血不畅——肝络阻塞——气滞络阻(不通)湿热蕴结——脾失健运——肝失条达 胁痛肝阴局限性——精血亏损——水不函木——络脉失养(失养)归纳 :病位:胁,重要责之于肝胆(且与脾胃肾有关)病性:虚证――多为精血局限性实证――多为气滞,血瘀,湿热病因:外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不随内因―――体虚久病,劳欲过分基本病理: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演变:虚实转化,癥瘕,肝痈等.四、诊疗要点1.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重要体现。2.疼痛性质可为刺痛、 窜、胀痛或 隐痛。3.重复发作史。4.血象、肝功、B超等有助于诊疗。五、鉴别诊疗与胸痛及胃脘痛鉴别胁痛 胸痛 胃脘痛疼痛部位 一侧或两侧胁肋 胸部 胃脘部疼痛性质 胀痛多见 窜痛多见 胀痛多见随着症状 口苦目眩 心悸少寐 嗳气呃逆胸闷不舒 吞酸嘈杂六、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外感内伤(1)外感胁痛乃湿热外邪侵犯肝胆,肝失疏泄条达。含有起病急骤、发热恶寒、恶心呕吐、目睛发黄、舌红、苔黄腻、脉浮数。(2)内伤胁痛则由肝郁气滞,瘀血内阻,肝阴局限性所致。不含有发热恶寒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