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多某些 少某些 多得多 少得多》教学反思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认识了 100 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会用语言来描述两个数间的大小关系,这部分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这类知识,但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及学生的作业状况反馈,我发现孩子们在学习这一课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 1.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语言基础并不丰厚,理解能力也有限,对“多某些、少某些、多得多、少得多”不能够对的分辨,特别是“少得多”,诸多小朋友总是不自觉地说成“少得少”。因此在不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就很难选择对的的词语表述两数之间的关系。 2.缺少一定的数感。唱歌要有“乐感”,读书要有“语感”,同样数学也是有“数感”的。其实数感是极为抽象的,很是叫人捉摸不透。在比较两数的时候,终究是在如何的范畴内我们才说“多某些”“少某些”,又是达成如何的程度该用“多得多”“少得多”,其实这都没有一定的原则。例如“20 与 9 比较,终究是多某些呢还是多得多”,其实这都是在靠我们的数感来判断。大多数状况下,我们也会根据具体的情境来判断,但是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在把握数的相对大小时考虑得并不是那么多。于是考虑到前面《100 以内的数的认识》,让学生通过数数来感知数字之间的距离,当两个数相距比较近时,大数在前,用多某些;小数在前,用少某些。当两个数相距比较远时,大数在前,用多得多;小数在前,用少得多。 回想本节课教学,我给孩子们比较、分析、讨论的时间不够多,课堂上大多时间给了那些想体现自己想法的孩子,却无视了那些没有举手讲话的学生。其实在课堂上,我应当给更多孩子体现自己想法的机会,让孩子们和同桌或者前后左右的同窗说一说,达成人人参加课堂的目的。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一种圆柱和一种圆锥的体积相等,圆柱的底面积是圆锥底面积的二分之一,已知圆锥的高是 9 cm,则圆柱的高是( )cm。A.6 B.1 C.92.( )∶4=4∶1 应填的数是( )A.14B.3C.16 D.153.自然数按因数的数分,能够分为( )。A.奇数和偶数B.质数和合数C.质数、合数、0 和 14.角的两条边是( )A.直线B.射线C.线段5.两个圆的周长之比是 2:5,那么它们的面积之比是( )A.2:5B.5:2C.4:25D.25:46.一种人从东村步行去西村,走了全程的 40%后离全程中点尚有 2.5 千米,东西两村间的路程是( )A.28 千米 B.25 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