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架构设计方案在 IP-SAN 的方案设计中,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集中存储、本地备份和远程容灾。集中存储将要搭建 IP SAN 的存储架构,提供 30TB 的容量,满足有关服务器的存储需求。同时采用双交换机的冗余架构,确保服务器链接的高可靠。本地备份系统,通过 CDP 和 VTL 技术实现对本地数据的持续保护和日常的数据备份。在某地建立远程容灾系统,采用业界领先的基于 IP 技术的远程传输技术,实现应用系统的容灾建设,保障业务系统的持续进行。在集中存储中,核心存储系统配备冗余的存储控制模块,能够提供较高的吞吐量。系统支持采用多块网卡的高可靠性设计,完全能够满足数据库服务器等核心业务对于存储区域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的规定。集中存储解决方案参见第 5 章。全部需要连接到 IP SAN 存储设备的服务器,如数据库服务器,只要安装千兆网卡,并安装软件的 iSCSI Initiator,就能够通过以太网获得存储设备,从而不需要购置价格昂贵的 HBA 卡。主流的操作系统 AIX\Solaris\Linux\Windows 都支持这种千兆网卡加软件的 iSCSI Initiator 的实现方式。对于那些对于 CPU 负荷比较重的服务器,能够安装通过 iSCSI 的 HBA 卡的方式连接到系统,将部分存储运算交给 HBA 卡完毕,从而减轻主机 CPU 的负荷。IP SAN 存储设备支持运用多个集群软件实现双机热备。例如 IBM 集群软件HACMP,ROSE 等,确保 Oracle 数据库等系统的高可用性。IP SAN 存储设备还能够通过 DynaPath 为应用主机提供多链路负载均衡和故障切换功效。为了实现多链路冗余,数据库服务器需要在原有 2 块网口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网卡。后来如果需要扩展应用服务器的存储,能够随时安装操作系统所对应的iSCSI Initiator,配合以太网卡连接到存储系统。IP SAN 存储设备通过划分不同的卷,以确保各个应用系统互不干扰。为了保护数据中心在火灾、电力故障等事故发生时能够正常运转,应急平台在某地建设灾难备份中心。运用 IP SAN 存储设备上的软件复制功效,把数据按照一定的方略以异步的方式复制到灾备中心的存储设备上。普通的,灾备中心存储设备除了要为主存储提供 1:1 的空间储藏以外,还需要 20%的额外空间用于时间点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