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长周期与短周期作者:梁红来源:《中国市场》第 03 期 摘要:从长周期和短周期两个视角分析中国经济将来几年的增加前景,指出现在中国经济减速是长周期和短周期因素叠加的成果,将来几年中国经济增加率低于 8%可能会是常态,但改革能通过释放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经济增加率。通过反思、经济刺激政策造成的影响,指出依靠金融加杠杆方式拉动经济并没有提高投资的效率,反而使中国经济积累了一定的风险,如今在政策收缩时诸多公司陷入困境。在现有的资源配备体制和机制下,如果还继续拉动政府主导的投资增加,拉升中国经济整体的杠杆率,不仅不能提高经济增加率,并且会加剧资源错配,进一步积累系统风险。 核心词:中国经济长周期;中国经济短周期;经济减速; 中图分类号:F124 本文从长周期和短周期两个视角分析中国经济将来几年的增加前景,指出现在中国经济减速是长周期和短周期因素叠加的成果,将来几年中国经济增加率低于 8%可能会是常态,但改革能通过释放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经济增加率。通过反思、经济刺激政策造成的影响,指出依靠金融加杠杆方式拉动经济并没有提高投资的效率,反而使中国经济积累了一定的风险,如今在政策收缩时诸多公司陷入困境。在现有的资源配备体制和机制下,如果还继续拉动政府主导的投资增加,拉升中国经济整体的杠杆率,不仅不能提高经济增加率,并且会加剧资源错配,进一步积累系统风险。 一、经济增加减速:周期性和非周期性因素叠加 从长周期来看,中国经济增加将会减速。中国经济过去 30 年维持了平均 10%的年增加率,其与别国最大的区别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奉献非常巨大,这一奉献按不同算法在 3.6%~3.8%之间。这三十年中国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人均资本的积累造成的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另外一部分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改革红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三次高峰都与改革红利有关。第一次高峰的出现是由于20 世纪 80 年代的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次是由于邓小平南巡之后的都市工业的某些改革,近来一波的效率提高得益于我国加入 WTO,以及这前后的国企改革、金融改革。现在上一次改革红利已基本释放,中国经济潜在增速处在下行区间。首先,后来,中国潜在的生产效率减少,投资效率低下,成本提高。另首先,左右,中国一胎化政策开始对人口增速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可能也会对潜在增速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从长周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