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文章博大精深,不细细品味,无以悟出其中深刻的内涵。《狂人日志》是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文学界对其的解读更是数不胜数,而我在此也将发表某些对此小说的见解。《狂人日志》中鲁迅运用了日志和精神病人内心的独白方式把他所想体现的内容发挥的淋漓尽致。它重要描写一种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融合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除了《阿 Q 正传》,《狂人日志》就是鲁迅最出名的小说了。这篇短短的小说在今天被定为向旧社会、旧礼教挑战的“战书”。与此同时,也成为了我们每一种中国人的必修课、必读物。《狂人日志》“吃人普遍”这个“事实”在后边屡屡出现,构成这篇文章的主题。赵贵翁、街上的人、打孩子的女人、两个医生、狼子村的佃户,甚至自己的亲哥哥、亲娘也都吃人。最后,连“我”也未必没有吃过人。整篇文章连接紧密、层层进一步是一篇非常含有吸引力的文章。“狂人”的第一则日志就吸引了我。即使,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只是平凡普通的五句话。但这平凡与普通却又与别处不同,平凡得出奇,普通得入胜。简朴的“我怕得有理”这句话,就让我的心开始猜想:下面会写些什么?“狂人”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对社会的恐怖心理。他认定现在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他午夜察看历史,看见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他对吃人社会发出勇敢的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小说揭发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吃人”的本质,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狂人日志》中所谓狂人,就是一种精神错乱的人物,语无伦次,意识好象也有些不清,鲁迅用了非常颠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叙述了中国从前的本真:人吃人。虽说文章是虚构的,可也微微泛出点点恐怖的味道。整篇文章读上去会感到压抑,流露出十分暗淡的调子,可你只要细细“品尝”如此深奥的小说,兴许也会感到哀愁:高远的夜空,朦胧的月光,以及“吃人”人的神情……鲁迅以神普通的描写,叙述了旧中国儿女的凄楚和绝望,又以神奇的笔触,有道出几千年无人敢道出的咏叹。是啊,在这个动乱不安的年代,又是谁是能足以相信的呢?固然了,除了自己,尚有谁呢?在那位“狂人”眼里,他不仅想保护自己,又想保护那些千千万万人当中又要被“吃”的孩子。狂人事实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