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动力 --电影《铁人》观后感始终以来,铁人精神、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备受黑龙江乃至全中国人民的崇拜,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成才、建功立业,激励着一辈又一辈人为变化家乡面貌挥洒泪水汗水,鞭策着一群又一群人用劳动智慧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造福人类。在这一征程中,我们依稀看到了铁人精神的延续、大庆精神的传承和北大荒精神的再现,而这三种精神的内核就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发明条件也要上”、直面困难、从容应对的胆识魂魄,这些无疑是我们当代人修身、举家、治国、安天下的贵重精神财富。5 月我有幸观看了《铁人》这部新时代的电影,影片以新一代铁人楷模刘思成的思想历程与老一辈铁人王进喜的事迹在时空上互相交替进行了描述。荒原戈壁,大漠黄沙,黑白与彩色的交替,无论是节奏明快的历史,还是舒缓却静中有动的现实,都予以了我巨大的心灵震撼。急促奔忙的车站,人头攒动的大会战,高亢嘹亮的号子,人拉肩扛中缓缓竖起的井架,惊心动魄的井喷……戈壁滩上的日落,蜿蜒公路上的巨型油车,悠扬的歌声,高耸入云的当代化钻台……一种个场景,无不在述说着两代石油人无私奉献、拼搏进取的精神。影片以细腻的人物刻画让我们品味了 20 世纪 60 年代、新时期两代劳模创业拼搏的精神,岁月如歌,栩栩如生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向全社会彰显了人类灵魂的崇高和美妙,深深地感动着我。1960 年 3 月,当江南已是草长莺飞之时,北国还是冰天雪地。寻找石油的大会战就在这严寒中拉开了战幕。王进喜带着自己的石油兄弟们从玉门赶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开始了为祖国寻找石油,为国家不再“贫血”的苦战。那是如何的一种现状:到处冰天雪地,朔风呼啸,滴水成冰。没有公路,只有脚下荒原一片。吃的是苞米面炒面,住的是四壁漏风的马棚。设备缺少,机器落后,水平有限,人员饥饿。以我们现在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无法想象他们当时的工作环境恶劣到什么程度。但当时石油工人的状态却是:胸怀祖国,精神昂扬,士气高涨。不计较名誉地位,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在乎吃苦受累,忍耐严寒和饥饿。他们的动力是什么呢? 石油,这是一种国家运转的血液,是一种国家发展的动力。一种石油贫乏的国家,就犹如一种贫血的人,始终是挺不起脊梁的。王进喜懂得他的职责是什么,也懂得他要面临的困难有多大。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国家的需求就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喊出了至今我们都无法忘怀的标语:石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