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痛临床途径一、临床途径原则住院流程(一)合用对象。第一诊疗为坐骨神经痛(ICD10:M54.381)的患者。行椎管减压术(ICD-9-CM3:03.094)。(二)诊疗根据。根据《临床诊疗常规-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病史:慢性病程,下背部酸痛和腰部僵直感,或者在发病前数周,在走路和运动时,下肢有短暂的疼痛,后来逐步加重而发展为激烈疼痛,疼痛由腰部,臀部或髋部开始,向下沿大腿后侧,窝,小腿外侧和足背扩散,在持腘续性疼痛的基础上有一阵阵加剧的烧灼样或者针刺样疼痛夜间更严重。 2、体格检查:患髋疼痛、活动受限,跛行步态,直腿抬高实验及加强实验阳性。3、辅助检查:脊柱 X 线、CT 等检查可作为坐骨神经痛的鉴别根据。(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根据。1、完善有关检查检查。2、应针对病因治疗,腰椎间盘脱出急性期卧硬板床休息 1-2 周常可使症状稳定。3、对症治疗,疼痛可用扑热息痛加可待因 30mg,3-4次/d,以及其它非甾体类镇痛药,如异丁苯乙酸,萘普生等,肌肉痉挛可用安定 5-10mg 口服,3 次/d;或环苯扎林 10mg 口服,3 次/d,可能有效。4、严重病例可用地塞米松 10-15mg/d,静脉滴注,7-10 天;普通可口服泼尼松 10mg,每日 3-4 次,10-14 次为一疗程,也可用 1%-2%普鲁卡因或加泼尼松龙各 1ml 椎旁封闭可配合针灸和理疗,保守疗法多可缓和,疗效不佳时可用骨盆牵引或泼尼送龙硬脊膜外注射,个别无效或慢性复发病例可考虑手术治疗。(四)原则住院日为≤7 天(五)进入途径原则。1、第一诊疗必须符合 ICD10:M54.381 坐骨神经痛疾病编码。 2、患者因疼痛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日常生活。3、除外腰椎退行性变的腰部疾患。4、当患者合并其它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解决也不影响第一诊疗的临床途径流程实施时,能够进入途径。5、病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患者有改善患肢疼痛及满足日常活动的规定。(六)术前准备 2 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患肢肌电图检查;(2)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3)肝肾功效、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效;(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胸部 X 片,心电图;2、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腰椎 CT、MRI 检查、血沉、CRP、血气分析、肺功效检查、超声心动图、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等。(七)选择用药。1.抗菌药品:按照《抗菌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85 号)执行。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