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团树村困在何处1、产业发展活力局限性。首先,种粮是农民主业,是农民生存的重要来源,但是贫困农村的实际状况是,耕地面积原来就不多,并且地块小,地力差,村民种粮主动性普遍不高,现有耕地得不到充足种植,种夏不种秋,打夏不复播,复播面积不达 50%,有个口粮就满足了。村民想办公司、搞养殖,土地审批手续又不好办,一系列因素使得农民的主动性受挫,发展信心局限性,集体经济力量十分单薄。2、农民生产生活困难重重外出打工的村民由于本身学历和素质低等诸多因素制约,在都市工作的环境、条件和待遇普遍较差,面对低收入、高消费的巨大压力,他们又成为背负着精神、物质双重压力的“都市边沿人”。同时,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村里留守的都是被称为“三八、六一、九九部队”的妇女、小朋友和老人,这些人中诸多都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缺少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渠道,生活水平很难得到改善。3、政策贯彻中潜伏不少矛盾隐患。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三农”的扶持政策不少,如:免收农业税、种粮直补、义务教育免费、新型农合及村村通补贴、集中供水补贴、沼气建设补贴等一系列政策。客观地讲,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减轻减轻农民负担,增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某些边远贫困农村,贯彻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实际状况是:对于农民个人人人有份的政策,效果好,矛盾少,例如免去农业税、粮食直补、义务教育及合作医疗等,即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但没故意见和矛盾;对于集体公益设施补贴的政策,农民个人不是太关心,例如村村通工程、沼气补贴工程、集中供水工程等等,由于受贫困村客观条件限制,诸多政策往往成为一纸空文,无法付诸实施,即使勉强贯彻,也是屡屡举债;对于涉及农民个人利益的公用事业性政策,农民非常关注,例如:植树造林、通道绿化、修路及城中村改造等牵涉到用地占地的政策,如果补贴不到位,补贴不到手,或是赔偿价格低等因素,都会引发农村矛盾和造成不稳定局面。四、团树村因何而困1、宏观政策支撑乏力。近年来,国家在破除城乡二元构造方面持续出台了许多政策方法,重要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和资源配备制度逐步消解都市与乡村之间的对立,获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尽管如此,城乡之间深层次的构造性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长久以来,由于二元经济构造形成的制度安排,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国家按照户籍身份来分派教育、卫生、社保、就业等方面的资源和利益,使城乡“二元构造”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