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国》观后感燕赵大地,多孕育慷慨悲歌之士。河北农业大学专家、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扎根太行山区扶贫育人,每年进一步基层 200 多天, 35 年如一日,打造了“富岗”“绿岭”等出名农产品品牌,带动 10 万多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农民专家”、“科技财神”、“太行新愚公”……把这些荣誉叠加起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辛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他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向我们诠释了“太行山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新的时代内涵。一种人所做的工作就是别人生态度的体现,他的职业就是他志向和抱负的所在。李保国专家的一生没有追求个人财富和名利,他追求的是让太行山变绿,让天空变蓝,让生活在那里的农民脱贫。一种人能够含有工匠精神的基础是他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工作给了他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 1981 年起搞起山区开发研究,35 年间李老师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出 200 天,汽车成了他移动的家,稀疏了头发,黝黑了皮肤,双手长满茧子,长久奔波留下了严重糖尿病和心脏病,但这一切都没有使他变化最初的梦想。工匠精神追求的是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的是传承和钻研,凭的是专注和坚守,是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35 年,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李专家走遍了太行山区,他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植保新办法,让前南裕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 10%一跃达成了 90%。通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的沟沟壑壑变成了“山顶洋槐带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35年间,他一头扎进太行山,推广了 36 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 35 亿元,纯增收28.5 亿元,先后完毕山区开发研究果 28 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带动了全省板栗、苹果、核桃产业发展。数字的背后是他数年的坚持与积累,是他对于技术的不停探索与突破。数年来,在完毕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他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 800 余次,培训人员 9 万余人(次),许多果农都成了“技术把式”。在教学科研活动中,他严格规定自己和学生,将精益求精的科研和学术风格专家给了学生。李专家的身影虽已走远,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楷模的力量却异常强大,鼓舞和激励着我们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我们学习李保国同志,就要学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