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人生的北极星我对《蜗居》的印象并不好。很早的时候,我在网上看到了一段关于《蜗居》的评论,说是《蜗居》的语言肆无忌惮,堪比三级片。我想,这是炒作,大概是制作者为了增加收视率而玩弄的伎俩吧。这也增加了我对它的不齿,一部优秀作品需要如此吗。拒绝《蜗居》的第二个理由是作品的题裁。《蜗居》反映的是政府官员包养二奶的故事。我想,它说的只不过是一些权钱、权色交易之类落于俗套的故事吧。有人说,故事里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她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但她最终淹没在城市的茫茫人海,最终在生活中慢慢迷失了自我,这是一个可悲可叹可怜的形象。我想,一个人即使再无奈、再落魄也不能放弃自己梦想,难道给人当二奶还理直气壮吗。因此,我一直拒绝《蜗居》。地方台在播,妻爱看。饭后无事,我就瞄了几眼。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副情境:宋思明偷偷接了小贝打给海藻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小贝隐隐约约觉察到事情的真相。此时的小贝浑身冰凉,双目发直,彻底地僵住了……过年的礼炮震醒了发呆的小贝,他一个激灵回到了现实。短短的一瞬间:节日、礼花、欢聚、爱人的背叛、心碎的感觉……就在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大家爱看《蜗居》的原因:因为它真实,因为它给人心灵的触动,因为它有生活的基础,因为它促使人思考……第二天,我在网上找到了《蜗居》。开头的几集,我居然深深喜欢上了女主人公海藻:她是那样的纯情,那样的爱自己的家人,她与小贝相知与相恋,是那样的自然和顺理成章。总是喜欢看序幕里的一个情节:海藻与小贝从花坛边经过,两人不约而同开始竞走,扭捏而自然,互想“碰撞”,各出坏招,又彼此把握“分寸”……二人挂在脸上的笑意,随意而亲切,这绝不是演员可以装出来。我常想两个年轻演员怎会有如此深的表演功底。我甚至怀第1页共4页疑电视里的男女就是生活里的一对恋人。我是一个不爱流泪人,看完《蜗居》后,我也没有,可心里难受得要命。整个下午,我的心里没着没落,像是丢了什么东西,又像是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我想了很多:主人公怎么会死呢。海藻的孩子怎么会掉呢。罪魁祸首是谁。是海藻错了吗。为了姐姐,海藻迫于无奈跟宋思明借钱,才有了后来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看到姐姐与姐夫为了柴米油盐家庭琐事争吵不休,海藻走上了一条看起来更快捷的人生道路;深知道自己的第三者的身份,海藻从未因为自己的身份而跟宋思明提过不切实际的要求,从未奢求更多的感情或物质;得到宋思明提供的现金之后,海藻并没有远走高飞,而是一心一意地要给宋生一个孩子。出国前夕,她归还了这本属于国家的钱。她难道不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吗。是宋思明吗。他是市长秘书,位置不高,却十分特殊。他八面玲珑,极富才学,是政府高官的候选人,是年富力强的成功人士的代表。他熟知很多上层机密并参与其中,他是张副市长马前卒,也正因为此而殒命。不可否认,宋思明是一个贪官,但他的内心却是有爱的,对待拆迁的钉子户——一个八十多岁的李奶奶,他并没有穷追猛打,而是体谅百姓的疾苦,从内心予以感化;对于女主人公海藻,她是深爱的,把她看成是自己心头的珍珠,保护她,体贴她,看得出,他的爱,是发自内心而绝非逢场作戏。一个男人,尤其是一个成功的男人,谁不想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尤其是有能力去拥有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幸福的时候。是小贝吗。小贝有一点自私,不肯借钱给海藻帮借高利贷的姐夫还贷。可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六万元不是一个小数目。现实中又有几人会为了别人无怨无悔的付出。当小贝知道了海藻与宋思明的事情之后,依然义无反顾接纳了海藻,可见海藻相恋之深。虽然他最终离开了海藻,但也怨不得他,哪个男人能容忍自己的女人投入别人的怀抱。是海萍吗。作为姐姐,她是海藻的榜样。她从小她就对海藻呵护有加,是一个亦姐亦母的形象。婚后的海萍为柴米油盐所困,甚至为了一元钱同丈夫大动干戈,争吵不休。也是她的第2页共4页房借贷让海藻与宋思明有了接触,才有了一段孽缘。可她恪守本份,不屈服,不放弃,最终事业有成,凭自己的努力在江城站稳脚跟并开创“海萍中文学校”,这难道不是成功妇女的代表。作为海藻的姐姐,她是称职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