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读后感“大决战”三部曲是难能可贵的中国战争电影典型巨片,前主席江泽民同志题词的“大决战”气势恢弘.那雄伟的音乐,那壮阔的场面,使我仿佛回到了战争的时代,与革命领袖们同呼吸,共命运。毛泽东、邓小平、刘伯承、陈毅……那一种个熟悉的名字,那一张张熟悉的脸.这次我们观看的事大决战第二部——淮海战役。影片的战斗场面也是比较真实的,画面有大场面,也有局部描写的小场面。诸多领导人的描写也很细腻,连粟裕都有方言,显得影片更加的真实可信,好感度立刻提高了好多。人物塑造丰满,这是影片成功与好看的核心。看过是影片后,我们能记住一大批人物。例如,谈笑间指挥千军万马的毛泽东、喜欢干预军队指挥的蒋介石,谦虚内敛的杜聿明、顾虑多多的林彪,性格直来直去的邱清泉、用兵大气的粟裕,等等等。看着这些人物,让我们在回想历史的时候,记得的不只是这些人没有生命的名字,而是一种个活灵活现般的鲜活人物。这首先,就使得电影含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旷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 X 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攻打战役。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淮海战役我方兵力 60万,敌方兵力 80 万,看似敌强我弱,但是我方由 543 万支前民工,肩负了多个战争物资的运输和伤员救助转运工作,为我方持续作战提供了保障,是战役获得胜利的根本确保。反观敌方,虽有 80 万兵力,其中后勤保障部队都计算在内,没有其它的增援力量,其实际作战力量也就在 50%以内,而我方由于有了人民的增援,作战能力成倍提高,这敌消我长的成果,就成了 120 万对 40 万,战役成果也就成了必然。敌众我寡,实力悬殊,但这在智慧与勇气面前却算不了什么。这不和我们的人生经历是同样的吗?面对那些“不可战胜”的困难,有人唯唯诺诺,心甘情愿,奴颜婢膝地跪倒在困难下。可真正的勇者却先冷静地想出方法,再勇敢地去征服它。更要抓住困难的弱点,就像共产党抓住国 X 党的弱点同样,用聪颖的大脑去战胜它。固然,本片描述的是一场战役,不能完全摆脱看待战争的态度。《淮海战役》是大决战中的决定性一战。淮海战役作为第二部,也是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实力最靠近的一次战役,精彩程度那是不用多说的。大决战系列中最大的几个长镜头基本上都是本片的,一种是黄维的 18 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