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学时2 学时课 题 关雎教学目的1.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通过学习《关雎》把握“重章叠咏”和起兴艺术特点。3.重复朗诵,直至成诵。4.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进一步理解这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5. 对的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妙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明性地运用朗诵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体现手法,体会它的体现效果。 难点:体会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体现方式。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教学过程批注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诵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环节]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通过《诗经》教化,能够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始终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概五百年的诗歌 305 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多是各地民歌; 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 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相称于现在的排比修辞办法.比:就是比方。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 作铺垫。2、介绍雎鸠鸟的有关知识。 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三、朗诵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诵,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 逑(qiú) 荇莱(xīng) 寤寐(wù mèi) 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诵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读出节奏,并出示投影。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愉快之情。关关/ 雎鸠,在河 /之洲。窈窕 / 淑女,君子/ 好逑。 参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