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摘要:通过调查统计发现,农村中小学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结合调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通过整合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加强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对策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做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中小学教育尤为重要。笔者利用暑假时间参加了校团委和永清县统计局组织的关于农村中小学现状的调查服务队,到永清县后奕镇中学、后奕镇小学、后奕镇李奉先中心小学,发放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与相关教师和领导访谈,了解学校的现状,对农村家庭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进行了现场调查。一、调查结果统计调查结果显示,56.7%的学生不愿意到校上课,42.6%的父母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业,32.8%的父母一般重视,只有6.2%的家长非常重视子女学业。当被问到“你在课堂上的感觉时”,40%的学生回答没有感觉。通过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当地农村中小学教育主要存在以下的困难和问题。1.教育经费短缺,办学规模缩小,教育设施老旧长期以来,各级财政对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较低。2006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等方面,当地农村中小学和城市相比差距很大。现在农村中小学学生数量普遍减少,尤其是小学,一个班只有十几个人,一个学校只有几个班。2.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待遇不高,负担重,人才外流严重当地的小学教师一般是年老的和代课的,大多数拿起课本是老师,放下课本是农民。年龄结构偏大,多数教师是在学校合并中,由于年龄和学历等原因被中心学校抛弃了,只能在村小学发挥余热。刚毕业分配来的年轻教师,在锻炼一两年后被较大的学校挖走了,农村学校成为新教师的“练兵场”。为了缓解师资短缺的压力,学校不得不聘请代课教师,然而最终导致教学质量变得更差。在当地中小学中,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方法,而学生的学法仍然是“听、写、读、背、考”。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教学效果却是事倍功半。3.学生素质低,生源流失严重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村孩子由于受到地域条件的限制,普遍存在接受学前教育很不规范的现象,绝大多数幼儿只接受1年的学前教育就入学,错过了幼儿智力发育的最佳期。农村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导致学生任性,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自由散漫,不尊重老师。许多中小学生迷恋于网吧,沾染上网瘾,经常逃学,甚至夜不归宿,长此以往只好退学。近年来,受市场经济影响,教育成本翻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有些学生家长身上,读书无用论开始回潮。有的农民说:“读书有啥用,花钱又多,将来也不分配工作,还不如早点去打工挣钱呢。”同时,每年有部分学龄儿童被父母带进城里经商和务工,在城里就近借读;还有一部分留守在农村,由老人照顾;还有一些农村家庭条件较好的,不惜花大价钱,把孩子送入城镇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这一系列因素导致农村学校的在校生人数大大减少。4.素质教育很难实行,举步维艰受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教师把学生考高分作为唯一的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绩效工资的发放、年度考核、评模、晋级等也都把成绩作为参考依据。学生要考出高分,老师必须要教得出色,双方压力非常大。现行的素质教育只限于口头上,而实际行动仍然是应试教育。虽然开设很多课程,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得不到全面发展,知识面窄,观念滞后。老师和家长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造成逃学厌学等不良学习风气盛行。综上所述,当地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基础教育不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必须要采取措施,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才能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二、对策建议1.保证教育经费投入,彻底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必须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