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上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试题答案完整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满分为 150 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与评分。 第二部分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 1 小题,2 0 分) 16.参考答案: 第一问:教学过程,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甲老师的教学,在落实课标这一理念的过程中缺乏对实际情况的应激应变,以及其在引导学生思考时的问题目的性不强。其原因如下: 他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体现了教师的组织者角色,但是讨论的问题即为例题,该题目对于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引导给出铺垫问题,如对最短路线的探讨,何为最短路线,蚂蚁爬过的路径如何进行计算等等。学生有了一定的思考方向之后再进行讨论便不会出现学生思考方向出现误差的情况。这是该教师身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做的不足之处。 而且当对于学生讨论的结论与自己预设的不同时,该教师也意识到学生进入了思维误区,终止了学生的思考,但是其终止之后并没有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走出思维误区只是一味的批评学生的错误思路,导致出现第二次的终止讨论。这是该教师身为合作者和引导者做的不足之处。 乙老师的教学,在落实课标这一理念的过程中其引导者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有些缺失,教师的合作者以及组织者的角色落实不到位。原因如下: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突破知识的重点难点这体现了教师的引导者角色。但是讲解的过于详细,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没有做好明确分组,也没有进行巡视指导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去,缺少教师的组织与合作。 第二问:甲老师不对之一:讨论的问题即为例题,该题目对于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引导给出铺垫问题,如对最短路线的探讨,何为最短路线,蚂蚁爬过的路径如何进行计算等等。学生有了一定的思考方向之后再进行讨论便不会出现学生思考方向出现误差的情况。 不对之二:在学生探究之初仅仅只是因为与教学预设不符就开始质疑学生,中止讨论,并且当发现学生错误太多时终止思考,这些行为都反映出老师对于课堂的一些突发情况缺乏应急应变能力,没有让学生在讨论探索中去发现问题,也没有做到充分的引导,没有真正落实课标提出的课堂要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作为探究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