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风 景 园林考研热点大盘点必看 小编将风景园林考研中的热点知识给大家总结梳理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洪管理、海绵城市与河湖治理 海绵城市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马里兰州的一门新兴的城市雨洪管理技术,它倡导雨水利用与风景园林的有机结合,维护城市水系统的生态平衡。由于成本低,适应性强、能够有效减少雨水径流和消除污染,因此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的应用。 海绵城市 概念 学术术语为“低影响设计和低影响开发” 。即在降雨的时候,通过建设“吸收、储存、渗透、净化”系统来吸收雨水,在干旱时用来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的一种城市建设系统。 建设海绵城市就是建设城市雨水收集与综合利用系统,开发、改造城市社区建筑、道路、绿化带、公园等公共场所,提升这些场所的生态蓄水功能,以此来恢复城市的河道、沟渠本身的水调节功能,实现城市水资源的自然调节和供应能力。 海绵城市的内涵: ①海绵城市的目标——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 一是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 二是恢复被破坏水生态。 三是推行低影响开发。 四是通过种种低影响措施及其系统组合有效减少地表水径流量, 减轻暴雨对城市运行的影响。 ②转变排水防涝思路。 ③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 建设海绵城市的途径: ①区域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②构建生态廊道。 ③划定全规划区的蓝线与绿线。 ④水生态环境的修复。 ⑤建设人工湿地。 海绵城市的意义 1、海绵城市与国际上流行的城市雨洪管理理念与方法非常契合,像低影响开发(UD)、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及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等,都是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良性水循环、内涝防治、水污染防治等作为综合目标。 2、该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净、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具有自然循环的“绿色海绵”雨水系统,使整个城市容易适应新的环境,遭遇水灾害后能够快速恢复,能够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并且不危及其中长期发展。 3、我国官方文件明确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代表着生态雨洪管理思想和技术从学界层面走向社会管理和应用经济层面,并将在城建实践中得到更有力的推广,从而利于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城市设计) 城市双修主要指的是城市修补和城市生态修复两种方式。 城市双修 城市双修概念 “城市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