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不允许失败”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绊马索“不允许失败”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绊马索 请对教育改革多一点宽容 到某学校去考察,听了校长的课改专题报告和两节示范课后,我想到教学楼看看老师们的常态课——这位校长和其所在学校以务实的课改理论和经验,在省内有一定的影响。孰料校长面露难色地说:我们要听课,是必须提前一天和老师打招呼的。我提出疑问:您提倡的课改理念和我听的这两堂课,我都特别认同,我想了解一下,全校老师中究竟有多少人在努力进行这样的改革。 他坦言,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了多年尝试,取得了良好成效。曾希望在全校各学科推开,不料推行不久,家长就给当地政府领导写信,反对把学生当“试验品”。政府领导担心教育“失败不起”,劝他“稳妥”为好。他只好不了了之。现在,仅有一部分老师跟着他在做课改。 “那段时间,我很苦恼,为什么我们那么多沉闷、乏味、低效,甚至看起来不负责任的课堂,家长和一些教育者可以坦然接受,而我们要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究,却备受质疑和阻拦?善意的教育改革能失败到哪里去?不就是担心成绩临时有点滑坡或者提高不明显吗?” 这位校长无奈地叹息。 他只说对了一半——即使最终能够大面积提高学业成绩,假如是在两年或者三年后,又有多少人能够耐心等待和理性支持呢?人们只希望看到立竿见影的改革成效,否则就是“失败”。 “教育不允许失败,因为它的服务对象是人。” 尽管不知道这个观点从何而来,由谁而起。但因流行了多年后,仿佛已经成了“常识”。我们丝毫不曾怀疑,也不敢轻易质疑。 假如,这个“失败”指的是教育的全局性的失败(比如纳粹主义教育),或者是给学生——哪怕是个别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根本性的损害,那么这个原则理当得到无条件尊重和坚决贯彻。以人为本,是教育的第一立场。涉及“人”的问题,怎样强调其重要性和严肃性都不为过。任何在教育上的轻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率态度和浮躁作风,都应当得到制止。 从当前的教育语境分析,我国的任何教育改革并不存在上述性质严重的“失败”。人们所谓的“失败”,通常指某些方面的成效或成绩(特别是学习成绩,尤其是升学率)不如预期的那样理想。 显然,太多的人只是偷换了失败的概念,借着“教育不允许失败”的名义,来反对和阻止任何希图改善教育的变革和努力。 时下,课程改革、高考和中考改革、招生制度改革等,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且已逐渐走进了深水区。我们听到的各种质疑声和阻拦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