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变教为学”中的学习活动“变教为学”中的学习活动 打开文本图片集 在“变教为学”教学改革的实验中,老师普遍感觉困难的是,如何设计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这一问题就成为“变教为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特别欢迎各位老师将自己教学实践中效果好的案例赐予本栏目,与同行分享。 “变教为学”的课程与教学讨论,特别强调学习目标(Objective)、学习任务(Task)和学习活动(Activity)这样三个概念。其中“学习目标”是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学习任务”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用于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与老师设定的学习目标紧密相关的。备课中首先要思考的不是“学习活动”如何设计,而应当集中精力思考“学什么”的问题。换言之,也就是首先要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可以分为“总目标”和“子目标”,总目标通常是由教科书中的课题名称决定的,而老师备课中应当把这个总目标分解为若干子目标,就是要思考总目标需要通过哪些子目标来实现。这些子目标以及之间的顺序就形成了所谓的“学习过程(Process)”。学生的学习活动自然而然地就融会在这个过程中了。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中“认识物体和图形”为例,这一内容的总目标是让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而这里的“认识”是一个笼统的说法,需要将其细化。整个“认识”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感知不同和相同”,也就是从直观上感受到物体的形状有相同的,也有不相同的;第二个环节是抽象出相同形状的“相同点”和不同形状的“不同点”,这一环节对一年级学生应当降低要求,只要能够用语言简单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表述不同和相同”即可;第三个环节是为“同类形体命名”,在这一环节中必定会出现因人而异的多元化现象,因此需要的第四个环节是让学生“经历多元到统一”的思考和讨论;最后,是对前面学习过程的综合应用,也就是“混杂摆放能辨清”,并且能够书写相应的名称。这样的五个环节就分别构成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这一总目标的五个子目标,至此也就回答了“学什么”的问题。接下来需要思考的是“怎样学”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实现这些子目标。 针对“感知不同与相同”这一环节,需要准备诸如图 1 的实物或者图片作为感知对象,通过类似于“你认识下面的物品吗?它们的形状一样吗?把一样的用铅笔连一连”这样的语言,作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