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被××”新用法的社会语言学解读“被××”新用法的社会语言学解读 摘 要: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运用语言与社会共变的理论分析近来兴起的“被××”新用法的成因、特点和进展趋势。本文认为,“被××”新用法的产生是特定时期社会现象和大众社会心态的反映,属于语言变异的范畴,这种用法最终是消逝还是延伸或泛化使用还需要等待语言实践的检验。 关键词:被××;社会心态;语言变异 一 “被××”是汉语中用来表示被动关系的主要格式,近来,网络报刊中却出现了很多该格式的新奇用法。如: (1) 20XX 年 7 月,我毕业了,也“被就业”了。(天涯论坛,20XX 年 7月 18 日) (2) 成都:青枣“被成熟”半小时变红枣(水果邦,fruit8.com,20XX年 8 月 17 日) (3) 白岩松正面回应“被自杀”事件(宁夏网,20XX 年 11 月 3 日) (4) 水价听证频现“被代表”政府被批无诚信(网易新闻,20XX 年 12 月24 日) (5) 农民人均收入突破 5000 元是“被增长”(环球网,20XX 年 12 月 29日) (6) 网友心声:告辞 20XX,期待送走“被时代”(中国新闻网,20XX 年12 月 31 日) (7) 深圳上班耗时 46 分钟 市民大呼“被平均”(网易新闻,20XX 年 6月 8 日) (8) 吃药吃饭抽烟让车主“被酒驾”6 大成因揭秘 (中国新闻网,20XX年 6 月 13 日) 其他的还有“被道歉”“被小康”“被失踪”“被捐款”“被幸福”“被自愿”等等。“被××”的这种新奇用法是怎么产生的?它有什么特点?进展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趋势如何?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从语言与社会共变的规律出发,探讨“被××”新用法的成因、特点和进展趋势。 二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与社会共变,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既要从社会生活的变化来观察语言的变化,也要从语言的变化去探究社会生活的变动和图景(陈原,1998)。社会生活出现了新事物,不论是新制度、新体制、新措施、新思潮、新物质、新观念、新工具、新动作,都会千方百计要在语言中表现出来(陈原,20XX)。“被××”新用法的流行正是对其出现时期的新异社会现象的记录和反映。 一个没有自杀动机的人,突然因某种变故而死亡,死亡现场呈现自杀的迹象,或者被他人安排成自杀的样子,或者是被有关方面定性为自杀事件。这当然是一种新异现象,语言中产生的“被自杀”就是对这一新异现象的记录和反应。在传播过程中,“被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