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问题小说”的南洋化:战后马华短篇小说的叙事视野VIP免费

“问题小说”的南洋化:战后马华短篇小说的叙事视野_第1页
1/3
“问题小说”的南洋化:战后马华短篇小说的叙事视野_第2页
2/3
“问题小说”的南洋化:战后马华短篇小说的叙事视野_第3页
3/3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问题小说”的南洋化:战后马华短篇小说(1945—1956)的叙事视野“问题小说”的南洋化:战后马华短篇小说(1945—1956)的叙事视野 摘 要:战后至独立前的马华短篇小说明显带有中国现代“问题小说”的印迹。虽或文字略为细密,题材略有递变,但其中的叙事视野与书写技术或显或隐还是与“问题小说”模式有着内在关联。以平/贫民叙事为主,揭示社会问题,一样是希望以文艺引起疗救的注意;也偶有一二篇章,不乏“问题小说”的启蒙意味、理性态度以及对“将来的道德”的追求与表达。这种书写模式的挪用并非有意识的照搬,而是对中国现代白话文学整体横向继承与吸收的必定效应使然,同时也是将居于在地诸多问题生发出来的启蒙与教化意识显现于“此时此地”的写作实践中。不过,就整体来看,战后马华短篇小说即便带有“问题小说”的意味,大部分终究还是缺少真正的启蒙认识与能力,也缺乏较高层次的哲理性探讨。因此,充其量只能称为一种广义的“问题小说”或“类问题小说”。而“问题小说”的南洋化,最为显著的便是问题的在地性,而非思想性或哲理性的区别。 关键词:战后文学;问题小说;马来亚问题;启蒙 战前的马华文学与中国文学关系甚为密切。1945 年二战后,随着马来亚以及中国种种局势的变迁,马华文学与中国文学原本紧密的关系也随着马华群体关注的议题与在地问题的转移而逐渐有所更易。苗秀、孟毅等在编辑完成《新马华文文学大系》后写的导论中,一再提及“战争成为一道界限,把马华文学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1},这是过去文学史分段的一种普遍共识。然而,这两个所谓“截然不同的阶段”如何进行写作实践上的转换?其中值得我们厘清与关注的细微之处是什么?探究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理解马华文学的产生、形塑与进展的脉络,以及当今马华文学一部分症结之来由。这其中也包括一向备受关注的马华文学现实主义的议题:现实主义是经由怎样的书写进入马华文学视线当中?这使我们的目光落在战后至独立前的马华文学,在这个政治与国籍、认同与留去等等“妾身未明”的阶段,马华文学在叙事视野上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与战前有什么异同?哪些特质被稀释,又有什么成分被延续下来?这其中就包括本文尝试厘清的战后马华短篇小说与中国“问题小说”在文类的内在理路上的关联。 早期马华短篇小说仿若中国现代文学,有着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这样一个脉络。换句话说,马华小说从“问题小说”起步。{2}1919年 1...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问题小说”的南洋化:战后马华短篇小说的叙事视野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