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无眠在世纪末》编后琐记《无眠在世纪末》编后琐记 我喜爱跟人聊天,特别是跟有共同兴趣的文化界朋友聊天,在咖啡馆、红茶坊或没有震耳欲聋音乐的酒吧聊天。即使给讨论生上课,也喜爱实行漫谈式的,沟通式的,一杯浓茶在手,无拘无束地聊上两三个小时,胜似正儿巴经的照本宣科。这样的聊天,往往会更容易碰撞、迸发思想的火花,我的许多写作和编选课题就是在这样的聊天中不期而至的。记得两年前的一天下午,我在瑞金二路上的“墨若”咖啡馆巧遇我所尊重的一位年近七旬的作家,他与一位仪态端庄的小姐在喝咖啡聊天。落日的余晖笼罩着这一老一少,耳畔又流淌着动听的古典乐曲(好像是莫扎特,我记不真切了),我突然很感动,竟不忍心上前打扰问候。 今年五月.陶杰兄来上海,我们首次见面就在锦江饭店的咖啡厅里聊了整整一个下午。锦江北楼的这个咖啡厅已较陈旧(不是目前流行的刻意做旧),但很宁静,很舒适,颇有上世纪 30 年代那种令人怀恋的况味。我俩咖啡续了一杯又一杯.话题也一个接一个。夜幕降临,意犹未尽,转到“吴越人家”面馆小酌,仍继续我们的聊天。临到分手时,陶杰兄题赠散文集四种,即《泰晤士河畔》、《黄金冒险号》、《暗夜里那艳红的寇丹》和《权力的地图》,我不禁大喜,因为可以在书中持续地听陶杰兄聊天了。 对陶杰兄的文学成就,我当然早知一二。他是 1995 年“香港第三届中文文学双年奖”散文奖得主,这在香港文坛是很高的荣誉,得奖作品就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泰晤士河畔》。“香港第二届中文文学双年奖”散文奖得主黄国彬博士对《泰晤士河畔》颇为推许:“文字洗练,风格清新,冶正气、才学、识见于一炉,可见专栏作品在出色作家的笔下,也会夺目生辉。”我在去年写的《夺目生辉的》这篇小文里,则对陶杰兄的专栏散文有如下的评价: “《泰晤士河畔》是陶杰旅居英伦十六年返回香港前的心影录。……作者穿梭于中西文化,更确切地说是中英文化之间,触觉敏锐,思考深化,独有会心。在千字不到的极为有限的篇幅里,作者信手拈来皆成题目,信笔写来皆为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文章,对当时当地的社会现象、人文文化和华人生活的描述、比较与议论,无不入木三分,焕出异彩。 “作者本是学院中人,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对西方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各种思潮学说耳熟能详,化为专栏文字,颇收融会贯穿、厚积薄发之效。后现代、后殖民等深奥复杂的文化理论,在作者笔下竟然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这些介于感性和知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