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白银时代》的历史叙事分析《白银时代》的历史叙事分析 作为一名游走在自由撰稿人与主流文学人士之间的“中间人”,王小波本人和他的文学创作始终是存在争议的话题。在他的身上,既有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独立,也有现代文人的特立独行。在先后接受了中西方高等教育之后,王小波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对中国社会进展状态的理解也展现出鲜亮的个性色彩。在他的作品中,采纳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学以及当时文学主流创作的模式始终是王小波追求的目标。在王小波生前,他的作品出版十分不顺利,但他的著作却在港澳台地区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当我们面对王小波之际,淡化掉“王小波热”的负面影响是我们必须完成的工作。只有将王小波文学文本中蕴涵的审美特质挖掘出来,才算是找准了讨论王小波文学创作的钥匙。 针对王小波文学创作的讨论主要从两个维度入手:文学文本之外和文学文本之内。就前者而言,讨论者的兴趣主要定位于造就“王小波现象”的社会原因以及由此展现的中国文学体制,或者是将王小波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员加以研判。就后者而言,讨论者则是回归到王小波的文学文本,针对小说的行文方式、叙事技巧展开深化讨论。本文拟以王小波文集《白银时代》为例分析其中的小说《白银时代》《未来世界》《二零一五》中体现的叙事特色。 一、《白银时代》的“未来”色彩 在王小波的文集《白银时代》中收录了他的小说《白银时代》和另外两部作品《未来世界》《二零一五》,正如其中之一的《未来世界》的标题一样,王小波的这三部作品对于当时的中国读者和中国文坛来说无疑是前所未有的新奇事物。这首先表现在这三部作品的叙事逻辑十分新颖,“它们都跳出了现在时态设置的固定繁琐的条条框框,摆脱了真实平凡生活中的客观逻辑,设置了还未经历的一个个虚拟时空。因为是跨时代的,所以小说纯属虚构,要充分发挥想象力,靠奇思怪想铺展全篇。在幻想与现实两重空间游离,真与幻的界限也逐渐模糊不明。这是王小波在中国当代小说家中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之处”[1]。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对于王小波的文学创作而言,“未来”究竟是单纯的时间概念,还是现实必定的进展结果,这是需要读者在阅读中思考的问题。在他的文集《白银时代》中,三部作品的故事内容都游离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与外来的虚拟存在之间。对于读者而言,小说的人物时而展现现实生活的影子,时而穿梭到“未来”;对于作者而言,他用笔所讲述的故事时而是真实存在的,时而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