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米的认识,北京版,(3)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北京版三年级上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属于几何与图形领域的测量方面的知识,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长度单位。学生已经有了厘米、米、分米、毫米的学习经验,在生活中也常常见到千米的使用。由于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对于学生来说很抽象,不容易直观的去体验和感受,因此要借助实践、体验、联想多种方式间接的去认识 1 千米。通过课前经历 1千米的行走活动,课上想象、猜想、推理和数形结合多种方式建构 1 千米的表象,并能在头脑中形成“千米尺”,用“千米尺”去测量生活中的长度,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对于千米,学生在路牌、汽车表盘和信息栏等地方见过,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 1 千米具体有多长,没有体验,头脑中比较模糊。因此本节课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点建构 1 千米的长度概念,增强学生对于 1 千米的感性认识。同时要和生活紧密相连,能用 1 千米的表象去估量所给距离的长度。积累长度单位的学习经验。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认识千米,体会千米的产生需求。 2、学生能主动建构 1 千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能推理出 1 千米=1000 米,会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简单的换算。 3、经历 1 千米的实际行走活动,参加猜想、估量、讨论、想象和推理等过程,完善长度单位的知识结构,感受数学的规律和严谨。 4、在活动中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想象中培育学生的想象能力,在估测中培育学生估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积累学习活动经验。 学习过程: 学习准备:课前,学生提前完成规定路线的行走活动(从青年餐厅走到乐购)。并在行走的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步数,所用时间以及走完后的感受。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一、聊天引入,激发千米的产生需求 1、我们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预设:厘米,米。毫米,分米。 2、你能举例说一下这几个长度单位的长短吗?预设:一个指甲的宽度是 1厘米; (快伸出手一起看看)墙上开关的长度是 1 分米; 粉笔盒的长度是 1 分米; 3、测量黑板的长用什么单位?(米)测量数学书的厚度用什么单位?(毫米)测量橡皮的长度用什么单位?(厘米)北京到天津的距离你用什么单位表示?预设 1: 生:千米追问:千米是什么样的单位啊?生:长度单位追问:那千米和这几个长度单位什么关系?生:比米要大追问: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