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三毛作品的流散文学特征及其成因探析三毛作品的流散文学特征及其成因探析 摘要:三毛独特的人生经历造就了其流散文学的独特风格。在自身流散的漫漫长路上,三毛选择了将无意识的人生躲避转化为有意识的个人发现,将被动的文化接受转变为主动的个人探究,为我们开启了流散文学特征的另一扇窗户。 关键词:三毛;流散;文学;特征 三毛的经历丰富绝伦,少年时遭怀疑、否定,以致辍学厌世,变得自卑、脆弱。成年后坎坷多舛,漂流异乡,一步一步地豁达、热情,然而末了竟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一生。 三毛因为长时间浪迹国外而阅历丰富,其作品的体裁大多属于小说和自传体游记。阅读其作品,既可体会到文字的优美,也可享受到故事的精彩。生活,在三毛的笔端既是撒哈拉大沙漠古怪离奇的人文风俗,又是万水千山走遍的绚丽多姿,更是悲天悯人的人间烟火。 一、三毛的人生绚丽独特,其文学创作自成风格 (一)重模拟的艺术创作方法 诺思诺普·弗莱说“文学有两极”,一极是模拟,其倾向是“描述逼真、准确”,一极是虚构,其倾向是“讲述某主人公什么都能做的故事”。①三毛说:“我写的其实只是一个女人的自传”。②从写作的痕迹来看,三毛的作品确实记录了她个人成长和行走的历程,且多采纳第一人称,把个人经历形象地再现出来,描绘了生活的本色,故而,其文学创作更偏向于模拟。三毛通过“陈平”——“三毛”——“我”三位一体的叙述视角,融“我”于作品中,模拟了她所经历的独特的人生场景。 (二)以浓郁的感情直抒胸臆 三毛的作品感情充沛,笔酣墨饱。如在《梦里花落知多少》里,“我”对荷西的追忆声声泣血:“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三毛将一己之悲欢,爱憎及喜恶尽数展现出来,让读者直接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深情。在第一人称的叙述模式中,“我”作为事件的目睹者或参加者,在作品中畅快地抒发感情,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自由地发表见解,以其本身具有的敏感触角,使得所发感叹真挚动人,所表意见独具美感。 (三)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在三毛的人物画廊里,雕像林立,形态各异。作者喜爱采纳传统白描手法,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行动去表现其思想感情和独特个性。她不仅按生活中的原型塑造出了《哭泣的骆驼》中游击队领袖巴西里这个形神兼备的形象,而且很善于精细描摹人物肖像,只需三言两语,人物形象就变得真切可感。在《五月花》中“英格鼻子尖尖的,嘴唇很薄,双眼是淡棕色,睫毛黄黄的,看见她,使我想起莫底格尼亚画中长脸、长脖子,没画眼珠的女人……”,③ 在白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