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不只有神话故事-古人如何“上知天文”?VIP免费

不只有神话故事-古人如何“上知天文”?_第1页
1/3
不只有神话故事-古人如何“上知天文”?_第2页
2/3
不只有神话故事-古人如何“上知天文”?_第3页
3/3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不只有神话故事,古人如何“上知天文”?不只有神话故事,古人如何“上知天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进展,我国对太空的探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欲上青天揽明月”再也不是天方夜谭——1 月 11 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完成两器互拍,达到工程既定目标,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 从日晷到“FAST”、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嫦娥探月的成就,到刚刚公布的火星探测任务,我国的太空探测事业有着飞速的进展。今日,让我们将目光回溯,了解古代中国对苍茫宇宙的认识与敬畏。 古人的宇宙观——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战国时期便对“宇宙”有了相对明确的定义:时间与空间的统一体。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尸子》 先秦诸子百家之一的尸子提出的这一概念,是迄今在中国典籍中找到的与现代“时空”最好的对应。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张衡在其天文学著作《灵宪》中,提出了“无限宇宙”的概念。他指出宇宙是无穷无极的,肯定时间与空间的无限性。 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张衡《灵宪》 在尝试解释宇宙的起源时,张衡的宇宙生成论或许最能代表我国古代的宇宙观,其观点接近西汉《淮南子·天文训》。 他提出宇宙形成的三个阶段,首先是“溟滓”,是气的原始状态,什么都没有;第二是“庞鸿”,是元气开始发动、连结在一起、混沌不分的狀态;第三是“太元”,元气分化,天地各自形成,产生物体和运动。天圆地平,天是一个中空的球体,地是半球体,上平下圆,处于天体下半部。 星象观测——月有阴晴圆缺 我国的天文观测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相传在尧舜时期,就有关于羲和、羲仲在河洛地区观察日月星辰以定四时的传说,说明我国很早就有了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熟悉天文、制定历法的专职人员,天文学和历法早就很发达。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分成四宫,还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二十八宿,东南西北四方各七宿。与古希腊天文学及现代天文学中的“星座”对比,天空分划的迥然不同是关于中国天文学独立起源和进展的最令人信服的论据之一。 命王良掌策驷兮,逾高阁之锵锵。建罔车之幕幕兮,猎青林之芒芒。弯威弧之拨剌兮,射嶓冢之封狼。观壁垒于北落兮,伐河鼓之磅硠。乘天潢之泛泛兮,浮云汉之汤汤。——张衡《思玄赋》 提到星象观测,我们不得不再度说起张衡...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不只有神话故事-古人如何“上知天文”?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