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从儿童的立场出发从儿童的立场出发 审视学生已有的起点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说过:"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哪吒闹海》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在中国流传时间甚长、范围甚广的《封神演义》的有关内容改写而成,写的是小哪吒不畏强暴,三闹东海,制服龙王三太子,使人们过上了太平的日子。通过影视剧和故事书,孩子们对哪吒早已熟悉,但能不能以此作为衡量他们对教材的熟悉程度而一味拔高教学的起点呢?我在班上作过调查:能自觉把这篇课文读三遍的孩子很少。看来,已有的熟悉不但没有引发他们更为深刻的思考,反而使他们的阅读更流于表面,呈现随意阅读的状态。相反,他们最感兴趣的倒是哪吒两件宝贝的神通。瞧,小小的钢圈却像山一样重,一下把夜叉压死了;柔软的绸带则能喷出烈焰,逼三太子现出原形。这些成为男孩子课前热议的焦点,这样的热议却让文本极力淡化的杀戮情节显露出血腥。由此可见,大部分孩子对故事内容的了解与认识,并没有经过潜心会文的思考,而是对文本的自以为熟悉或是浅尝辄止的认识。 解读教材改编的意图 细读文本,不难发现课文与我们所熟知的《哪吒闹海》的原文有了很大的改编,例如原文开头哪吒去东海沐浴,因将乾坤圈置于水中玩耍,东海龙宫动摇不已。龙王急忙差巡海夜叉察看,惹恼哪吒被打死。后来,龙王三太子与之大战,被哪吒打死。而课文编写了龙王父子称霸一方、兴风作浪,哪吒决定治一治龙王父子,为百姓出一口气。第二处改动比较大的就是故事的结尾处。原文的故事中哪吒把三太子的龙筋抽去,说要做一条龙筋绦与父亲束甲,而课文改成了用混天绫把三太子制服了。编者为什么要将《封神演义》中哪吒闹海的故事进行改编呢?其实,不难揣摩,课文的这些主要改动,是把一个顽童小哪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吒改成了一个英雄小哪吒。哪吒闹海的缘由不再是顽劣,而是因为龙王父子兴风作浪、危害百姓,乃正义之举!哪吒逼三太子现出原形后,也没有把它打死,因为文中龙王再也不敢胡作非为,哪吒已达到 "打抱不平"的目的,不能再得理不饶人了。这似乎正是新人文所强调的宽容而不放纵,得理即可让步,同时又不乏路见不平、挺身而出、见义勇为的优秀传统。 思考神话本身对儿童的意义 阅读神话,就是把人类的美好品质播撒到学生的心中。同时,神话更以无可替代的形式孕育着想象力这一重要的科学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