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从生存性素养培育谈消防安全教生存性素养是指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面临突发性灾害时用以保存生命的自身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的技巧或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进展。但公众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滞后、生存性素养不强的问题等日益突出,是导致火灾高发多发特别是火灾死亡率明显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力推行消防安全生存性素养培育,对于保障公众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消防安全生存性素养现状 近年来,消防安全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但在面临火灾等公共安全事故时,公众思想上麻痹、行为上麻木、技能上欠缺,消防安全生存性素养不强的问题突出,自救无方,互救无力,往往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一)防灾减灾意识淡薄。比灾难更可怕的是对灾难的无知!2024 年 3 月《瞭望》新闻周刊联合北京美兰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所做的“国民素养”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很好”的仅占 6.1%,“一般”、“较差”“很差”的分别占 43.7%、16.4%和 4.0%。2024 年 6 月,公安部消防局组织全国“国民消防安全知晓率”调查结果显示,消防安全防范意识得分 52.74 分(总分 100 分,下同)。在接受教育机率较高的城市,也只有不到 4%的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基本的防灾准备。2024 年 8 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公众防灾意识与减灾知识基础调查报告》指出,防灾意识薄弱和防灾准备不足是城市居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常识知晓率、防范意识和自救逃生技能均低于其他年龄段群体;仅有三成被访者参加过消防培训和火场逃生自救演练。 (二)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率低。防灾意识淡薄导致的另一方面问题就是主动学习防灾知识技能的意识差,人们缺乏如何避险、逃生等自救的基本常识。《中国公众防灾意识与减灾知识基础调查报告》中显示城市居民在知识层面掌握基本减灾技能的仅有 10.5%,在实践层面掌握减灾技能的更是少的可怜。很多学校没有系统地开展防灾减灾才能,许多学校只是介绍一些简单的防火知识。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中国教育学会推广的学校安全教育平台,是传播安全知识的很好平台,但在实践中,许多学校为节约时间,把培训任务交给学生家长去完成。在农村,调查显示 50%以上农村居民从未参加过任何灾害培训,仅有的安全防灾减灾意识是从生活中得来或从电视广播当中学来的。公安部消防局组织的全国“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