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从良心出发的写作与晓苏对话从良心出发的写作与晓苏对话 晓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生于湖北保康。1979 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1985 年开始小说创作,先后在《收获》《花城》《作家》《钟山》《天涯》《长城》《大家》《山花》《江南》《十月》《上海文学》等刊发表小说四百万字。出版长篇小说《五里铺》《大学故事》《成长记》《苦笑记》《求爱记》5 部,中篇小说集《重上娘山》《路边店》2 部,短篇小说《山里人山外人》《黑灯》《狗戏》《麦地上的女人》《中国爱情》《金米》《吊带衫》《麦芽糖》8 种。作品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新华文摘》《作品与争鸣》《中华文学选刊》等刊转载 30 余篇,并有作品被译成英文和法文。曾获湖北省第四届“文艺明星”奖、首届蒲松龄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三届和第四届湖北文学奖、第六届屈原文艺奖。 姜广平(以下简称姜):吴义勤说你对短篇小说这一文体有一种“坚持不懈的探究”的品质。你为什么如此钟爱短篇小说这一文体?是什么支撑着你的这份虔诚? 晓苏(以下简称苏):喜爱什么文体与一个写作者的气质有关,他的气质是适合写长篇,还是适合写中篇或者短篇,我觉得是与生俱来的。我从一开始创作就写的是短篇,后来也尝试着写过一些中篇和长篇,但觉得很不顺手,不是说篇幅和长度不够,主要是气质上不来,所以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就专门写短篇了。我说的气质,包括气场,气量和气息等因素,可以说是一个人内部气韵的总和。当然,我选择短篇这种文体,与我的阅读也有一定关系。我读过大量的小说,长中短都有,但我觉得特别好的长篇和中篇并不多,但好的短篇小说却数不胜数。我认为的好,是纯粹的,精致的,意味深长的,是让人百读不厌的。我这个人有自知之明,能正确估量自己。我觉得我临时还写不出好的长篇和中篇来,但只要用心和努力,写出几个好短篇还是有可能的,所以我就一心一意地写短篇了。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姜:你是中文系教授,对现代写作理论可以说相当熟悉,但你在短篇小说的写作中,却一一回避了这些现代手法。你在《金米》中的“油菜坡系列”,确实如吴义勤所说的,“注重对生活中隐藏的情绪和人生中那种挥之不去的痛感的捕捉”,体现了你“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抚摸”。然而,我觉得,先锋之法,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观照下的小说手法,间或用上一两回,也不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