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你的作文“题记”,了吗?你的作文“题记”,了吗? 策划/江 冬 执行/马 以 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题记(摘自某学生习作《总有柳暗花明时》) 风儿轻轻,云儿悠悠,思念常在,溪水潺潺,泉声悦耳,感谢至怀。 ——题记(摘自某学生习作《因为有了你》) …… 时下,中学生在作文中采纳题记的现象十分常见。商务印书馆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对题记的解释是:写在书的正文前或文章题目下面的文字,多为扼要说明著作的内容或主旨,有的只引用名人名言。 稍一留意我们便能发现:小学生和成年人(包括大学生)都很少在文章中采纳题记,题记只在中学生的作文里才广泛出现。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估量主要有两点缘由:一是应试的需要。众所周知,高考、中考等重大考试的阅卷老师,往往只花很短的时间便阅完一篇作文,有的甚至只在标题、开头、结尾等地方匆匆扫上一眼。题记,因其位置的醒目,又因其在寥寥数语之中概括全文的内容或主旨,因而成为学生细心经营、试图抓住阅卷老师眼睛的一个“法宝”。阅卷老师自然是求之不得,读一读题记,便能基本判定文章有无新意、作者有无才情。学生与阅卷老师的这种“两情相悦”,必定会使“题记”之风在考场蔓延,以至延伸到学生平常的作文之中。二是学生从小学升入中学之后,受各方面的影响,文体创新意识有所增强,采纳题记,便是一种轻轻松松的“创新”。加之好奇和跟风,中学生们在作文中采纳题记,便成“滔滔不绝”之势了。 题记在中学生作文之中泛滥,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有些学生动辄“题记”,仿佛没有题记,作文便不完整,形成了一种带有八股味的作文模式。也有些学生满足于采纳题记来“创新”,忽略了还有更为宽阔的作文创新空间。还有些学生连题记的内涵和作用都没有弄清,也在盲目地“题记”。上面两则学生习作中的题记向我们揭示了一些具体问题:第一则,小作者用它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这样的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题记纯属陈词滥调,惹人反感。第二则,文字虽不陈旧,却让人觉得空洞无物,不知所云。那么,我们将如何避开或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更好地使用题记?我们首先来听一听各方面对题记和“题记现象”的看法。 作家声音: 题记反映一个人的知识修养 问:您在自己的作品中采纳过题记吗?为什么采纳(不采纳)?您所知用过题记的大作家有哪些?您怎么看待中学生普遍爱用题记的现象?您觉得怎样才能用好题记? 赵松(出版有小说集《空隙》、《抚顺故事集》): 间或会采纳,但不多。用的原因,是觉得某句话对自己要表达的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