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名师风采《杨氏之子》课堂实录——武凤一、谈话导入老师:我说一句话,看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生(沉思后,有同学举手):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老师:刚才我说的话和我们平时说的有什么区别?学生老师说的话比较简练,我们平时说的话要复杂一些。学生:老师说的话不怎么好懂,我们现在不这样说。老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在以往的积累运用中也学过,谁能说一句给大家听?学生: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3.温故而知新。老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二、一读(读正确)老师: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读一读,看看什么感觉?学生:1.文章的句子很短,我感觉不怎么好读。2.有些句子不知道怎么读才能读好。老师:说说哪个句子你不知道怎么读?学生:“孔指以示儿曰”这个句子我读不好。老师:谁知道这句话该怎么读?(学生尝试,但读得都不大正确。)老师:正确的读法应该是这样,孔/指以/示儿/曰。(学生自由读,齐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呢?一会儿你自己就明白了。谁来把文章读2/7给大家听?(两位学生读)老师:刚才这位同学读的时候有两个字和第一位同学读得不一样??学生:“为设果”中的“为”,李同学读的是第四声,而张同学读的是第二声。老师:哪个读音正确呢?我们先看看这句话什么意思。学生“:为设果”就是孩子给孔君平摆上水果。老师:“为”在做“给”的时候读第四声。还有一个字音他们读得也不一样。学生(踊跃):“儿应声答曰”中的“应”,他们一个读第一声,一个读第四声。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老师:“儿应声答曰”形容孩子回答速度很快。现在我们还经常这样用。三、二读(读明白)老师:同学们读得很正确,也很流利,我相信你们还能读懂。再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学生:我读懂了“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非常聪明。老师:非常——聪明,这句话中没有这两个词啊。学生(齐举手):“甚”就是“非常”的意思,“聪惠”的意思是“聪明”。“惠”古代通“慧”。老师: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明白了。这里的“惠”是个学生字,你会写么?(学生上台演板,写得很正确)学生:我看下面注释知道了“孔君平诣其父”中,“诣”的意思是“拜见”。老师:好啊,看注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