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关于幼儿教育的碎片化断想VIP免费

关于幼儿教育的碎片化断想_第1页
1/3
关于幼儿教育的碎片化断想_第2页
2/3
关于幼儿教育的碎片化断想_第3页
3/3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关于幼儿教育的碎片化断想关于幼儿教育的碎片化断想 一、如何让儿童在获得“知”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其制造性? 法国漫画家菲利普·格吕克说:“过去有比现在更多的未来”。这话在逻辑上是对的,未来是不可知的,也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假如是一个人,那他的现在比过去变化的可能性在减少,换句话说制造性在降低,那人的早期就应该是制造性最强的时候,因为有更多的可能性。但事实上,成人总是认为儿童是最无知的,需要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并以此培育他的制造性。而这可能恰恰是一个悖论!我们有这样的经验,“知”越多,面对问题时会受“知”的局限,而当处于“不知”时,则会有若干种可能的尝试。如何让儿童在获得“知”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其制造性,这才是需要我们好好讨论的问题。 二、站在哲学层面回归儿童、人类的自由 德国的福禄贝尔幼儿园,竟然真的做到了没有班级、没有老师带领下的日常,最大限度地还原生活的真实,由孩子们自己面对各种困难,活动选择、找到朋友、参加设计、改变活动,使其成为“自由、会思考、自我驱动的人”。这真的是让我又一次有了颠覆感,之前是常青藤。不过,二者虽然选择的途径和方式不同,本质却惊人的一致,回归儿童原来,帮助儿童获得内在自由的力量。暂且有了两点思考:一是幼儿教育的方向一定是站在哲学层面的回归儿童、人类的自由,要从儿童的自由开始,而“控制意义,是最初也是最后的自由”;二是实现目标的途径不止一、二,常青藤、福禄贝尔都给出了极好的实践模式,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但不可止于此,应该在融会贯穿中,勇于尝试,信任自己也可以找到适合中国孩子的、更有趣的途径与方法! 三、如何“回归于儿童”? 一位园长跟我聊“回归儿童”这样一个定位,如何理解?我想到两个维度:一是对于儿童的教育始终应该立足儿童本位,即以儿童的需求为出发点,这是儿童成长的动力所在,通过满足需求而激发出更高的需求。其实现的基础是“自由”,儿童处于不受干扰的状态。二是儿童本身就是“真”,或者说是距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真”最近的人。虽然获得知识、经验是人成长的标志,但我们又无法忽视一个问题,那就是更多的知识经验也是障碍,让你慢慢远离“真”。回归儿童,也意味着回归本真。我一直认为儿童的教育绝不只是儿童阶段的成长,更是为人的一生在定基调。从自由走向自由人,从思维走向思考者,从自然需求走向自觉追求。 这几年,关于回归的话题比较多,我自己也在幼儿...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关于幼儿教育的碎片化断想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