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的学问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的学问 所谓冬病,即冬季所发之病或冬季易于加重之病。夏治,不但在三伏,夏至到处暑,炎热之时,皆可有夏治的疗效,且事半功倍。 天地之间,人就似一芥浮尘,人生不过白驹过隙。人类自称万物之灵,应知生命可贵,贵生而不轻生,养生而不贪生。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有升降开合出入化,形气神若能和谐有序的运行,则是健康。然而,外界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的侵袭,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困惑,健康的问题仍人们踟蹰不前。 中医讲,冬主收藏,夏主养长;冬有严寒,夏有酷暑。冬病,一是受寒,为寒邪所困:二是元气收藏不利,有了亏欠。夏季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人体气脉开张,若能待时、顺势,把这个寒邪排除;邪去正安,这个正气才能养长起来。这也就是冬病夏治。 所谓冬病,即冬季所发之病或冬季易于加重之病。夏治,不但在三伏,夏至到处暑,炎热之时,皆可有夏治的疗效。以西医学概念阐释,呼吸、循环、消化、免疫等系统都有冬病,具体到病种,如成人及小儿的慢性支气管炎、鼻炎、哮喘,成人的肺气肿、肺心病、风湿病、骨关节疾病、冻疮,妇科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不孕,男性不育、前列腺炎症等等。借夏季天人相应,鼓舞人体正气,内病内治、内病外治,驱邪外出,求得身心健康。 三伏贴的来历 提及冬病夏治,许多人就会想到当下盛行的“三伏贴”。三伏贴其实来源于古方“白芥子敷法”。早在秦汉就有记载,清代医家张璐所著《张氏医通》对此法治寒哮有详细解释。 古药方是用白芥子净末一两(约 37.5 克);延胡索、甘遂、细辛各半两(约18.5 克)、麝香半钱(约 3.75 克),杵匀,用姜汁和面儿成饼状,敷在背部和颈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部的肺俞、膏肓、百劳等穴位上。 之后,身体会发麻、头目有眩晕、穴位处会痛苦,这个要忍耐。等候三柱香的时间,大约要一个半小时,才可以把药饼去掉;在头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午时贴敷,共三次,可以去除病根。 三伏贴,体现了先贤的智慧,可谓待时、乘势。酷暑之中,人的精气神有着张力和透劲。白芥子、细辛等药物的辛温、香窜,向内通过穴位、经脉影响脏腑,而穴位的红肿热痛,甚至起水泡,犹如打开了一扇扇窗户,阴邪、寒邪乘势排除。古人,三伏贴时还内服汤剂,以温中、扶阳;祛郁热,涤伏痰。这样,人体就清清爽爽了。 当下,三伏贴在大陆、台湾又兴起,且扩大其治疗范围,对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的疾病皆有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