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环境”和“刻板印象”的交响曲 ——读李普曼《公众舆论》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 1 9 世纪初美国人的生活——清晨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洗漱和整理而是打开房门,捡起牛奶瓶和报纸,然后一边吃早餐一边看李普曼当天在报纸的专栏上是怎么评论这个世界的。作为政治专栏作家,他是过去一个世纪里最伟大的美国记者,在将近六十年的时间里,他写出了一万四千篇专栏。由于工作的需要,他结交了地球上几乎所有重要的政要,他让记者成为一项“仅次于总统的职业”,有人甚至认为,他的素养足以担任美国总统。如果说任何一个行业中,必定会有这么一到两个让你想想就很兴奋的大师人物,那么李普曼便是新闻记者行业中了不起的大师。 初次阅读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发现其中有很多妙趣横生的比喻,我想李普曼应该是想让读者更加精准的理解他的阐述吧。比如说: 第十章第八节:“它们对我的作用就是让我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分类取样是多么的困难,而我们又是多么地喜欢用一小块黄油去涂抹整个宇宙。” 第十四章第一节:“因为象征本身不特指任何事务,可供选择的象征总是数量众多,如果我们面对竞相吸引我们注意力的象征时完全犹豫不决,就会像那头等距离站在两捆干草之间的驴子一样,最后饥饿而死。” 这些比喻确实增添了我们读者的趣味,但举例中的比喻却加大了距离。适得其反,通过这些比喻我们没有能更好的把握李普曼想传递给我们的概念或者思想 ,而是陷入了更大的谜团之中。同时因为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原因,为了准确的理解,对于书本中每一词句,我总是喜欢斟酌几番。可是却发现用这种方式阅读《公众舆论》似乎成了徒劳。所以我认为阅读《公众舆论》应该一气呵成,先把握好主线思路,建构好理论框架。种种都使我感觉到很吃力,一度停止了阅读的进度。更加费劲的是,不知是翻译的原因,还是西方作家的思维原因,本书的很多叙述上下是不连贯的,常常前一句说这个事情,下一句就跳到另外的意思上去了,而且指代经常不明,需要我花很多时间回头看和辨认。举一个例子: 第九章第一节:“事实上,任何学科的专门知识都在成倍地增加我们打算发现的东西,使我们降低期望值的习惯。在昏昏噩噩之辈看来,什么事情都是如出一辙,生活不过是一本流水账,而在专业人员看来,事物全都各具特色。” 后来初略翻看了一些李普曼传之类的读物,发现李普曼实际上是学习政治出生,之后在新闻报纸上的专栏作品和记者工作大多也与政治相关。所以在《公众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