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民俗生命的交响曲从小学到大学,我虽然了解一点音乐,但是对于什么是鼓乐,却是盲人摸象。直到参加工作以后,在前辈们的带着下,驱车 100 多公里,来到本溪满族自治县碱厂镇,走访辽宁省优秀民间艺人邴宪坤,才知道什么是鼓乐。本溪鼓乐是辽宁鼓乐的一个分支,它广泛流传在本溪市的宽阔地区,主要由器乐合奏形式唢呐乐和笙管乐组成,历史上曾是当地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是民俗生命的交响曲。近年来,经过本溪市群众艺术馆音乐调研人员调查整理,我也初步了解了本溪地区鼓乐活动的本状况。按当地鼓乐世家的家谱推断,最迟在清代中后期本溪地区已有鼓乐活动了。《桓仁县志·十七卷》〔民国十九年石印本〕中有“娶亲三日内,或有鼓乐不止者,谓之‘吹三朝’”的记载,这说明在二十世紀的上半叶,本溪地区的鼓乐活动是非常兴盛的。因地域关系和历史上民间音乐文化的沟通,本溪鼓乐与辽宁省其它地区和吉林省的鼓乐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本溪鼓乐又有其独特的一面,这主要表达在乐曲的分类、风格和结构上。假设将整个辽宁鼓乐看作是一个整体的话,那么本溪鼓乐也应当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局部。时至今日,本溪境内仍有数支鼓乐班子在活动,虽然其能够演奏的传统鼓乐曲在数量上已不是十分丰富,但有很多早年从艺的艺人仍对传统鼓乐保持着清楚的记忆,这就为我们的调查、整理和保护工作提供了可能性。《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辽宁卷》载:“辽宁鼓乐历史悠久,文献及考古开掘,辽宁地区早在辽代就有笙管乐流传……明代中叶,唢呐乐兴起,初多用于仪仗,后来与笙管乐相结合,用于民间婚丧礼俗当中,形成了辽宁鼓乐。”近期在朝阳建平发现的“十王会”更加证实了这一说法。通过对“十王会”的分析可以看出:因管子在演奏上不如唢呐省力和洪亮,唢呐乐传入之后,笙管乐将自己的曲目给了唢呐乐,唢呐乐逐渐兴盛起来,笙管乐的地位逐渐退为唢呐乐之次。虽然本溪鼓乐开展的历史脉络已不甚清楚,但通过对本溪鼓乐与辽宁其他地域鼓乐和吉林鼓乐的比较讨论可以得知,本溪鼓乐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是以独立开展为主的,并不是对其他地域鼓乐简单的抄袭和模仿。本溪鼓乐所使用的乐器有:唢呐、管子、海笛、笛子、笙、小匏、埙、大号等吹奏乐器和堂鼓、钹镲、小板〔小镲〕、大锣、手锣、乐子等打击乐器。在咔戏的时候还要用到板鼓、大弦、翁子、二胡、京胡、咔碗、牛角、海螺、咔沁子、大喇叭碗、口溜子。唢呐乐中根本使用所有上述的打击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