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管班”转为“学生管班”的班级管理观念之变 ——以人为本,探究班级有效管理 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是注重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提倡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班级作为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其良好的班级管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责任感等。因此,对于实现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造就学生的才干、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长期目标,班主任科学有效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传统的班级管理普遍存在的教师“管”得过多、“灌”得过多的做法,较少考虑到学生的不同个性与特长的差异性,忽视了小学生可塑性强这一客观事实,以教师为中心,剥夺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权利,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发挥,脱离了新课程的基本方向,使部分学生“个性泯灭”,依赖性增强,管理事务的能力下降,同时也影响着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要彻底清除这种弊端,必须首先从管理观念入手,由“教师管班”的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向“学生管班”的新型班级管理方式转变,帮助学生点燃自主管理班级的火花,引导学生生成自主管理班级的意识,给予学生班级管理的岗位,搭建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民主治班,培养一批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并逐步学会管理其他事务的新时代需要的真正的人才。 那么在“教师管班”向“学生管班”的观念转变中,具体应当怎样实施呢?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班级管理经验,阐述“学生管班”模式的基本实施要点,供同行参考评议: 首先,“学生管班”模式需要管理主体——学生的观念根本转变。 “学生管班”即学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使班级向着积极、健康和向上的方向良性发展,而自主管理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小学生自我服务,行为自律的需要。真正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行动,具有明 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因此,引导学生自主管理首先要强化自我管理的意识。 首先班主任应当充分利用晨会课或者班会课,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习的独立性教育,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举行各类小竞赛激趣,比如折衣服大赛、钉纽扣比赛等等,强化学生的自立意识。 其次,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管理的主人。举办“班级能为你做什么,先问你为班级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