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重要性之我见 美国新进化论人类学家斯图而德(steward.s.h)基于生态学提出了人类生态学的概念认为人类生态文化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文化的发展不仅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且文化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膨胀和人类所处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人类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生态意识普遍加强。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生态史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学历史教学强化学生生态意识的必要性 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直接影响,而人类社会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生态环境,改变着自然的面貌。 1.生态环境变化对中国史前文明的影响。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提出从猿到人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个阶段。“攀树的猿群”到“完全形成的人”的进程中,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受新生代第四纪气候的影响,气候变干燥,森林面积缩小,类人猿被迫从树栖生活转向草原生活进而直立行走并用手劳动。可见,生态环境的变化是人类从猿到人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生态环境演变还关系到夏王朝社会的兴衰。关于夏朝亡国的原因,以往人们多注重分析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而忽略了夏末因为环境恶化、灾害频发导致农业歉收、民不聊生进一步加剧了夏朝的社会危机,加速了夏朝灭亡的进程。可见生态环境的变化对 中国史前文明有着重大的影响。 2.生态环境变化对古代中国文明中心迁移的作用。从中国古代几个主要古都的空间方位变更可以粗略地看出政治文明中心的迁移有一个自西向东的变化轨迹。秦汉隋唐,黄河流域是古代中国人口最集中,经济、政治、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到宋元明清中国政治中心则不断东移。以前大部分学者对各朝代都城的选址迁移和建设发展等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人文方面进行探讨。实际上,这些都市在不同时期的兴衰和城址的迁移变化与自然环境的变迁具有密切关系。五代十国以前,中国经济文明中心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内,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为封建政治的顺畅运行提供了保障。但是,黄河流域的鼎盛和辉煌是建立在向大自然索取基础之上的,是以生态环境的失衡为代价的。以黄河的名称变更为例:中国最古老的地理书籍《山海经》中称黄河为“河水”,郦道元的《水经注》称“上河”,《史记》中称“大河”。西汉时,由于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多,有人称黄河为“浊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