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外营养支持营养与膳食肠外营养支持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是通过静脉途径供应患者所需要的葡萄糖、脂肪乳剂等能量物质及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使患者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态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的治疗方法。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nutrition,TPN)和部分肠外营养(partialparenteralnutrition,PPN)。其中,完全肠外营养是指从静脉途径供给患者每天所需的所有营养物质,要求既要有足够的能量,又要有充足的氮量及其他必需的营养素,而且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比例必须适当。1.1肠外营养制剂1.糖类可作为静脉输注的有单糖类、双糖类及醇类。其中,葡萄糖是肠外营养时主要的非蛋白质供能物质之一。对于严重应激状态下的患者,使用高渗葡萄糖作为单一的热源会加重器官的负担。因此,成年人每天葡萄糖需要量为4~5g/kg,其能量供给量占总能量的50%~60%。另外,肠外营养支持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添加一定量的胰岛素控制血糖,预防高血糖的发生。2.脂肪乳剂意义主要在于提供能量和必需脂肪酸,维持细胞结构和人体脂肪组织的恒定。目前脂肪乳剂大多为等渗溶液,因而也适用于外周静脉营养。当脂肪与葡萄糖共同构成非蛋白质供能物质时更符合生理需求,二者的比例为1∶2~2∶3。输注脂肪乳剂速度不能过快,以免引起心悸、畏寒、呕吐和发热等反应。3.氨基酸溶液复方氨基酸是用于合成机体蛋白质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氮源。现有的复方氨基酸溶液可归纳为两类:平衡型氨基酸溶液与非平衡型氨基酸溶液。平衡型氨基酸溶液中所含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例符合人体基本代谢所需,适用于多数营养不良患者;非平衡型氨基酸溶液的配方是针对某一疾病的代谢特点而设计的,兼有营养支持和治疗的作用,如用于治疗肝性脑病的高支链低芳香族氨基酸溶液等。4.维生素和微量元素(1)维生素。维生素是参与调节物质代谢和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目前应用于TPN液中的水溶性维生素制剂的代表为水乐维他,其含有9种水溶性维生素。常用的脂溶性维生素制剂为维他利匹特,其含有4种脂溶性维生素。(2)微量元素。包括锌、铜、铁、硒、铬、锰等。这些元素均参与酶的组成、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上皮生长、创伤愈合等生理过程。5.水和电解质肠外营养的液体需要量以2500~3000mL为宜。对大多数TPN患者,应根据病情和代谢状态变化来决定电解质的补充量。在无额外丢失的情况下,电解质按正常需要量补充,如在有大量引流、呕吐、腹泻等情况下需相应增加。常用的肠外营养的电解质溶液有10%氯化钠、10%氯化钾、10%葡萄糖酸钙、25%硫酸镁等。1.2肠外营养的输注途径肠外营养的输注途径可分为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venouscatheter,CVC)和周围静脉置管(peripheralvenouscatheter,PVC)两种。中心静脉置管可分为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venouscatheter,PICC)、直接经皮穿刺中心静脉置管、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输液港(port)。目前,中心静脉置管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但必须由经过培训的专门人员完成操作和维护。1.中心静脉途径(1)PICC适合长期(超过2周)应用和渗透压较高(高于850mOsm/L)的营养液。其优点是穿刺次数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如护理不当,易发生导管堵塞和血栓性静脉炎等并发症。(2)锁骨下静脉置管与PICC一样,置管时间长,可输入高渗液体。但其缺点是易引起导管相关败血症、血管损伤和血栓形成等。2.周围静脉途径周围静脉途径由四肢或头皮等浅静脉输注,适合短期(少于2周)应用和渗透压较低(低于850mOsm/L)的营养液。周围静脉途径的优点为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而且较轻,缺点是不能耐受高渗液体输注,易引起疼痛和静脉炎。1.3肠外营养的适应证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应证是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但又需要营养支持的患者,也包括需要家庭肠外营养支持者。1.消化系统疾病患者(1)消化道瘘。尤其是高位、高排的肠瘘患者,早期宜采用肠外营养。(2)炎性肠道疾病。肠外营养有助于急性期患者的炎症控制、症状缓解,是炎性肠道疾病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3)无法经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