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 一、文学常识 1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和“民贵君轻”的主张。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2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七篇。是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孟子》在先秦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读停顿 1 、入 / 则无法家拂士,出 / 则无敌国外患 2 、环而攻之 / 而不胜 3 、是 / 天时不如地利也 4 、必先苦 / 其心志 5 、人恒过 / 然后能改 6 、困于心衡于虑 /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 而后喻 三、字词解释 1 、通假字 ①“畔”通“叛”,背叛 (亲戚畔之) ②“曾”通“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③“衡”通“横”,梗塞,不顺(困于心,衡于虑) ④“拂”通“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四一词多义 ①之:三里之城 / 七里之郭 / 封疆之界 / 山溪之险 / 兵革之利 / 畎亩之中 / 版筑之间 / 鱼盐之中(助词,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 / 委而去之(代词,代它,城) 亲戚畔之 / 天下顺之(代词,代他,“失道”者、“寡助之至”的人) 寡助之至 / 多助之至(动词,到) 天下之所顺 / 亲戚之所畔 (主谓之间,不译) ②而:委而去之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承接) 夫环而攻之(表承接,一说修饰) 攻之而不胜 / 然而不胜者(表转折)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表并列) ③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一说在) 困于心衡于虑 / 征于色发于声(在)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由于,因为) ④有:必有得天时者矣(是,一说不译) 故君子有不战(要么) ⑤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家) 五、古今异义 1、池非不深也:护城河(古);水池,池塘(今)。 2、城非不高也:内城(古);城市(今)。 3、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古);与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及其成员(今)。 4、委而去之:离开(古);到(今)。 5、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古);判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