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的选择运用一、正确运用词语的基础词语的正确运用是建立在我们对词义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的。在实际言语交际中,词的理性义和色彩义往往是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运用的。只有深人地领会词义的内涵特性,运用起来才能做到准确、鲜明、生动。二、用词错误的原因1.不能准确地把握词的理性义,会导致用词错误。例如:①那一年收成不好,我们兄弟三人外出打工去了,来到广东深圳,哥哥在一家电器厂干活,我领着弟弟在一家餐馆打杂。“去”和“来”都有个立足点的问题。“去”以离开前的所在地为立足点,“来”则以离开后达到地为立足点。“来到广东深圳”,是以广东深圳为立足点;但前面“外出打工去”则分明又是以老家为立足点。同一个句子中有两个不同的立足点,显然不对,应该删去句中的“去了”。2.对词的色彩义理解不准确同样也会造成用词错误。例如:②白露,我真佩服你!我真不知道怎么夸你好。你真是一个杰作!又香艳、又美丽、又浪漫、又肉感。一个人在这么个地方,到处都是朋友。就说雷四爷吧,他谁都不赞成,他说他就赞成你。这是《日出》中顾八奶奶称赞陈白露的一段话。顾八奶奶是真心称赞陈白露的,但她不仅对“杰作”、“赞成”等词的概念义理解错误,而且对“香艳”、“肉感”等词的色彩义的理解也是错误的,她不知道这样的词是不宜用来当面称赞他人的。当然,这是作者曹禺故意让顾八奶奶用错这些词,从而形象地刻画出她的粗俗与做作。三、词义的选用原则(一)同义词的选择原则同义词的选择表面上是由人(即交际主体)做出的;但交际主体并不能随心所欲,而必须根据交际需要(即语境)来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是语境选择同义词。不同的语境对同义词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语境对同义词有不同的选择原则。1.准确原则同义词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无论是在其所在的同义词组中,还是在整个词汇系统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价值;进入具体语境时,也同样有适合自己的位置,并体现自己独有的表义功能。选择同义词,实际上就是在具体语境中,将同义词组中的个体成员准确地安置到适合的位置,而这个位置一般是同义词组中的其他成员所替代不了的。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全面了解同义词内部成员意义上的“大同”和“小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仔细甄别,确定哪些个成员适合此语境,哪些个成员适合彼语境。2.求美原则同义词的产生,是语言表达丰富、精美这一要求的结果。反过来,求美的原则当然也应该成为同义词选用的原则。求美原则是建立在准确原则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比准确原则要求更高的原则。通常说来,准确原则是同义词选用第一性的原则,求美原则是第二性的。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就准确原则而言,某些个词可以替换为它的同义词;就求美原则而言,却往往不可以替换,因为替换了就不美了。事实上,准确原则和求美原则并非总是保持这种先后有序、兼而有之的关系,有时,求美原则可以超越准确原则,独自制约语境对同义词的旋选择。同义词选择的准确原则和求美原则,要求我们在具体选择过程中,充分注意语境对同义词概念义的选择和色彩义的作用选择。(二)语境对同义词概念义选择的作用概念义是一个词区别于另一个词的本质特征;两个词的概念义相同或相近,就具备形成同义词组的基础,即使色彩义不同,也可以形成同义词组。例如,“脑袋”与“头颅”的概念义相同,虽然二者的色彩义不同,前者有口语色彩,后者则带书面语色彩,但它们不失为一组同义词。反过来,如果两个词概念义不同,即使色彩义相同,也不可能形成同义词组。例如,“脑袋”和“二流子”都带口语色彩,色彩义完全相同;“英雄”和“烈士”都是褒义词,色彩义完全相同,但它们都不构成同义词组。同义词的概念义“大同小异”,语境对同义词概念义的选择,实际上不是对“大同”的选择,而是对“小异”的选择。同义词的概念义的“小异”往往表现在范围不同、程度不同、侧重点不同、搭配对象不同等方面。(三)语境对同义词色彩义选择的作用色彩义是词义内容的构成部分之一,它在形成同义词之间的差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的同义词的差异甚至完全是因色彩义不同而形成的。语境除选择同义词的概念义外,也选择同义词的色彩义。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