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基于理论自觉的中国旅游学学科构建分析基于理论自觉的中国旅游学学科构建分析 【摘要】理论自觉是中国社会科学产生有世界影响中国学派的必定要求。我国旅游学讨论在迅猛进展,但其学科构建存在缺陷,旅游学讨论必须强化理论自觉。作为新学科的旅游学学科体系由理论旅游学、应用旅游学、旅游业管理学科构成。旅游学学科构建必须高度重视理论自觉,强化旅游学的独立学科意识和理论体系建构。本文以旅游学学科进展的理论自觉为出发点,探讨旅游学的学科体系、讨论范式和中国学派等学科进展问题。我国旅游学讨论应深化挖掘中国旅游进展实践,同西方理论对话并建构自我理论体系,从而构建中国旅游学学派,与西方现有理论一起构筑成国际旅游学讨论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旅游学;学科构建;理论自觉 一、引言 总结旅游学学科讨论,其需要深化基础理论讨论和学科建设。石培华和冯凌(20XX)总结中国旅游讨论 30 年成就后指出,国内旅游讨论未形成核心的概念与逻辑体系[1]。苏国勋(1999)在检视与批判社会学的理论反思及其学科建设时,指出若是一门学科丧失了自己在认识事物和解释事物方面的学科意识,那么无异于自己取消了自己存在的理据[2],旅游学讨论可视为警示。肖洪根(1998)曾较为全面地综述和评价了旅游学科体系的理论讨论,指出作为学科的理论框架和原理命题,旅游学表现出粗浅片面的不成熟特征[3]。而刘住(20XX)则直言只有具备自身独立讨论对象及讨论范式的旅游学才能独立建成一门成熟学科[4]。 由于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开放性、社会性和综合性,旅游讨论具有多学科 、跨学科、交叉性和多维度等特点,旅游讨论仍处于多学科的初级进展阶段,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多种学科介入为旅游讨论的繁荣进展做出了积极的巨大贡献,然而当前旅游讨论却面临着表面繁华、内核苍凉的学科窘境,多学科介入并未形成旅游学跨学科的协同合力。 朱峰和项怡娴等(20XX)发现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立项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资助项目的旅游选题均存在着“去旅游化”现象,旅游现象仅成为依托学科的剖析对象,讨论局限于验证、完善和补充已有的学科理论及讨论方法,而非旅游讨论理论的提出或完善,因此导致旅游讨论的学科性愈加模糊,跨学科的旅游讨论对话与沟通愈加困难,旅游学术共同体难以建立[5]。我国旅游学界应重视这种讨论现象的严重性,谢彦君(20XX)指出这是“仅仅当做工具而不是使命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