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大变革!保险业转型何处去?大变革!保险业转型何处去? 陈希琳 保险业转型问题一直备受行业关注。新冠肺炎疫情使保险业务面临压力,业务下滑增大了中小保险机构的现金流风险和经营压力,同时保险资金运用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进一步加大。这给本就谋求转型的保险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开门红”商业逻辑重构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保险行业受到了多方位的影响,多个主要渠道的销售活动受到极大的挑战。 复旦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讨论中心主任许闲向《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表示,新冠肺炎疫情长期将重构保险行业“开门红”的商业逻辑。 “开门红”作为中国保险行业特色由来已久,指各大保险公司在每年的第一季度会推出相应的“开门红”产品来竞相争夺新一年的保费市场,运用好的进展态势来预示一年的“好彩头”。 “从我国近 10 年来的‘开门红情况,可以看出每年第一月份的业绩在保险行业全年的业绩占比较大。另外第一季度的原保费收入占全年保费收入基本高于 30%,20XX 年以来更在 40%左右。”许闲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对 20XX 年中国保险行业的“开门红”有了明显的消极影响。以 A 股上市的保险公司为例,20XX 年 1 月,太保同比增长 0.6%;而人保同比下滑 6.78%,平安同比下滑13.74%,非上市保险公司 1 月份的业绩普遍遭到滑铁卢。 从世界范围内看,外国保险市场并不存在“开门红”的概念,保险公司的销售计划会在全年的不同时间有所不同和侧重。许闲认为,中国保险公司“开门红”的商业逻辑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保险公司将大量的经营压力集中于年初时间,短期内过大的压力不利于公司及员工的持续进展,而与之配套的保险公司员工培训体系也以保险营销员的短期冲刺业务能力为目标和评价标准,忽视了其长期能力。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保险行业的“开门红”遇冷,但是全年业绩的达成将使保险公司发现,在不沿着“开门红”的商业逻辑之下实现保费增长,更加健康和科学,长期可以帮助保险公司逐步脱离对“开门红”的依赖。 “近些年保险公司营销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严重依赖线下渠道的营销模式却仍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特别是对银邮渠道和代理人渠道的高度依赖,既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盈利水平,也对保险业声誉的建立和培育非常不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王国军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险公司的银邮渠道利润极为稀薄,很大一部分保险公司在这个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