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失地农民补偿 浅析我国失地农民的补偿与保障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的生存、进展和就业的权利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而目前的安置模式普遍存在补偿数额低,风险不确定等因素不能很好的解决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只有通过"土地换保障"的思路才能妥善的安置失地农民,让他们分享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一系列成果。 1 失地农民的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进一步进展,城市空间迅速扩大,为保证城市经济进展对土地的需求,大量的土地被征用。目前,我国已有被征地农民 4000多万(章安友,2024)。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从 2024 年到 2024年,全国还需要安排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1850 万亩,其中 90%以上为集体土地需要征用。根据目前全国人均耕地水平和现阶段每征用 1 亩耕地大约造成 1.4 个农民失去土地进行测算,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1850 万亩,将有近 2600 多万被征地农民需要陆续安置,年均需要安置失地农民 260 万人左右。 农民失去土地后就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随之也流失了与土地相关联的一系列权利。因为土地被征用之前,农民主要靠土地来养活自己,土地是他们的立命之本,失去土地就相当于失去了生活的基原来源;而且农民一直是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工作;再者,土地本身就是一笔财宝,假如农民利用的好是可以为他们带来增值的,这就意味着农民失去土地后也就失去了一项经济价值极高的财产权利;最后,农民失去土地后,就失去了参加村民自治的积极性,这会间接导致村级干部的寻租行为。可见,土地的丧失会对农民带来不利的影响,假如不及时有效地安置好这些失地农民将会阻碍国家工业化的进一步进展,甚至会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 2 当前失地农民安置模式分析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以货币安置为主,补偿数额不足以妥善安置失地农民 在实践中,我国征用农村集体土地后,对农民的安置方式目前主要有货币安置、招工安置、农业安置、留地安置、社会保障安置等基本形式,但大多是实行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以货币安置为主。征地补偿费主要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土地管理法》规定,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用为该土地征用前 3 年平均产值的 6~10 倍,安置费为 4~6 倍。假如按最高补偿 30 倍来算,一亩地平均产值 1000 块,补偿费也才只有 3 万元,远远解决不了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