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PK皮下出血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解聚制备而成的一类分子量较低的肝素的总称。其药效学及药动学特性与普通肝素不同。低分子肝素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和心肌梗死,还用于辅助体外循环和血液透析等。与普通肝素的区别肝素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抗凝剂,尽管肝素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也带来了很多不良反应,如出血、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过敏反应等。而低分子肝素(具有注射吸收好、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髙、出血副作用少)等优点其在临床的应用不断扩大。种类皮下出血de原因1.注射时针头与皮肤不垂直,内外穿刺点不在同一位置,拔针时只按压外面的针眼,出现皮下出血。;2.由于针尖和针梗上附着的药液被带入刺破的血管的针眼处,发生皮下出血……3.实验室检查结果`如何避免皮下出血?问题1给药途径是皮下还是静脉?药物说明书,其中提到:在预防和治疗中,低分子肝素应通过皮下注射给药;在血透中,通过血管内注射给药;不能用于肌肉注射。静脉与皮下应用低分子肝素均可以激活血小板,且两种途径对血小板激活的程度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但皮下注射途径引起的血小板激活发生相对缓和,故临床应用时更推荐皮下注射。问题2如何选择注射部位?说明书:皮下注射时,宜取卧位,将腹壁皮下注射作为首选部位。宜选择前外侧或后外侧腹壁的皮下组织内,左右交替注射。上臂三角肌下缘的注射范围小,皮下脂肪层相对薄,反复注射易形成硬结,影响药物的吸收;同时该部位皮下组织菲薄,针头易刺入肌肉层,而肌层毛细血管丰富,低分子肝素为抗凝药物,刺破后易形成深部血肿。腹部皮下注射面积大,皮下脂肪多,毛细血管相对少;而且皮下温度恒定,药物吸收快,不受运动的影响,便于操作。问题3注射前需要排气吗?低分子肝素有抗凝作用,排气后针尖上附着的药液,在注射时带人穿刺点,则穿刺处血管渗血,易导致局部皮下出血。临床上使用的低分子肝素多为预灌针剂,注射时不必排气,针筒内有空气,注射时将针头朝下,空气弹至药液上方即可,此时针筒内的空气正好将药液全部注人,保证了剂量的准确,又避免了针尖上的药液对局部的刺激,可减少局部淤血。。问题4注射时垂直进针还是斜刺进针?斜刺进针时涉及部位较多,若针头不慎刺入血管,容易使腹壁皮下组织形成淤血、瘀斑。垂直刺入对局部皮下组织损伤小,不易引起出血,且患者的痛感明显减轻。因此,垂直进针法较斜刺进针法造成皮肤淤血的程度轻。注射针应垂直、完全插入注射者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的皮肤皱褶内,而不是水平插入。在整个注射过程中,应维持皮肤皱褶的存在。问题5是否需要按压?按压力度?1、一些研究表明,拔针后用棉签按压,增加了药物对注射局部的刺激和挤压,如用力较大,易引起毛细血管壁破裂出血,形成局部淤血。注射时捏起皮肤成皱褶,以使毛细血管弯曲,不易受到破坏,且垂直进针可减少组织损伤,再加上一次性预灌针剂的针头很细,拔针后不会引起皮肤表面出血,故无需棉签压迫。2、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局部压迫时间大于5min,可明显减少皮下出血发生率及缩小出血面积。3、研究认为,皮下注射后局部按压力度不宜过大,以皮肤下陷1cm为度。由于腹壁浅表层和肌层毛细血管丰富,压迫力度大,增加药物对局部的刺激和挤压,则易引起局部毛细血管壁的破裂。皮下出血该如何处理?1.自行吸收:1.0~1.5mm2不等的固定结节为局部小血肿,可以自行吸收。2.当发现有血肿形成时,立即报告医生,局部按压30分钟,以防继续出血。3.水胶体透明贴外敷:水胶体敷料的特点有透气、防水、低过敏,改善局部组织供氧和血液循环,促进淤血消散,促进水肿、淤血吸收,缓解疼痛。4.穿刺抽吸:如果血肿很大,经上述治疗仍不能吸收消退的血肿,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吸或给予皮下血肿切开清除术。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操作完后用无菌辅料加压包扎。如一次抽吸不净,可进行多次抽吸,直至血肿消退为止。5.手术清出血肿。参考文献:1.姚文.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的护理研究进展.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0A):39-40.2.吴琪,孙景真.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的研究进展与现状.当代护士,2016,2(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