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宛丘社祭文化与《诗经·陈风·东门之》的地域风格宛丘社祭文化与《诗经·陈风·东门之》的地域风格 摘要 《诗经·陈风·东门之 》是一首描绘陈国社祭礼俗的诗歌。该诗气氛热烈欢快,风格明丽,充满浓郁的文化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种地域风格特色与春秋时期陈国的宛丘社祭礼俗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该诗描绘的社祭礼俗的分析可以看到这种文化传统在春秋时期的时代性流变及这种流变对于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诗经》 宛丘 《东门之 》 地域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诗经·陈风·东门之 》是一首描绘陈国社祭礼俗的诗歌。刘毓庆、李蹊译注的《诗经》认为“这首诗描写了秋日祭社的盛会”。这种说法是符合该诗内容的,只是由于体例所限,他们没有展开深化论述。本文拟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春秋时期陈国的宛丘社祭礼俗,并尝试进一步阐释这种礼俗对该诗内容与风格诸方面的深刻影响。 一 宛丘社祭礼俗的文化分析 《诗经·陈风·东门之 》所反映的陈地宛丘社祭文化是一种吸收融合了多种文化因素而形成的综合文化形态,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展和演变。 1 宛丘是陈地先民丘居文化的遗存 (1)丘是先民的生活之地。《尚书·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孔《传》:“大水去,民下丘,居平土,就蚕桑。”《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天洪水,以薄空桑,民皆上丘陵,赴树木。”《齐俗训》:“故江河决流,一乡父子兄弟相遗而走,争升丘陵版土高丘。”早期文献的记载以外,上古鲧禹治水、女娲补天、伏羲女娲兄妹婚的神话传说都留下了关于大洪水的深刻记忆,也为上古先民丘居的史实提供了证据。大洪水的灾难为我们的祖先对丘和丘居生活留下了近乎祖源、根本和家乡的记忆。近年王增永《华夏文化源流考》,谢德胜《浪漫奇谲,旷达任运——〈诗经·陈风〉地域风格讨论》等都在这一方面做了深化探讨,兹不赘述。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丘是先民立社及埋葬先人之地 陈地地处黄河下游之南,由于历史上黄河常常决泛,先民抵御洪水灾害的能力又相对较弱,人民不得不选择丘居。同时为了防止先人陵寝免遭洪水,往往将故去的先人葬于丘墟这类高阜之处。同时,在基于土地崇拜的社崇拜文化观念中,社在先民心目中的地位极为崇高,但在当时的条件下,社也只能立于丘墟这样的高阜之处。所以,社是最原始的土地和祖先崇拜的对象,丘寄予了先民的祖根情结。即使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