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对苦闷的倾诉

对苦闷的倾诉_第1页
1/5
对苦闷的倾诉_第2页
2/5
对苦闷的倾诉_第3页
3/5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对苦闷的倾诉对苦闷的倾诉 摘 要: 抗日战争的爆发逼迫大批学者逃亡到内地。漂泊不定的生活,羁旅他乡的愁绪,国破家亡的愤慨和无奈让这些人文素养深厚的学者感到一种深深的苦闷,他们不屑以文为武,又不能奔赴战场,便将这种苦闷以一种超然、闲适的笔调融入到他们的散文创作中去。本文以 40 年代典型学者王了一、钱钟书、梁实秋和费孝通为例,试图说明 40 年代学者散文的产生正是作家对于自己苦闷情感的抒发。 关键词: 学者 苦闷 战争 倾诉 在战火纷飞、民族存亡的 40 年代,杂文和报告文学因符合时代的要求而在文坛蔚然成风。然而在散文领域同时出现了自由自在、幽默诙谐的文学作品,这些“另类”散文缓解了人们紧绷的神经,对于当时各个政治区域流行的口号主义和市侩主义是一个有力的拨正。战时环境下崛起的这批风格迥异的学者散文既得力于宽松的政治坏境、对于现代散文的继承,更主要是创作主体所萌发的创作欲望的结晶——对胸中郁积苦闷的抒发。 一 《龙虫并雕斋琐语》是王了一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本散文专集,大多是他 40年代中期避难于昆明时所作。至于为什么写这些散文,作者的创作动机很明确:“完全是为了几文稿费”。可见,作者是为生计所迫才执笔为文,这从他的散文篇目里也可以看出来几分,如《清苦》、《穷》、《路有冻死骨》等等,都表明了作者当时生活的艰辛,大标题“瓮牗剩墨”、“棕榈轩詹言”也暗示着自己不过是一个穷酸书生,所写的不过是胡言乱语。为了换取几文稿费,作者难免会发一些牢骚,读王了一的散文,我们常常能读到这些不平的感慨,“在抗战七年的今日,‘薪水’二字真是名符其实了——假如说名实不符的话,那就是反了过来,名为薪水,实则不够买薪买水。”[1]身为教授,工资还难以维持自己的家庭,生存环境的恶劣可略见一斑。从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低层人们的同情,替知识分子“抱不平”。物价飞涨、薪水卑微等等不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仅仅是他个人的遭遇,更是当时人们普遍面临的问题。他的琐语实际上说出了大众的心声,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实实在在的作者,真真切切的社会。 生活的贫困无疑让这位语言学家感到深深的无奈和辛酸,主观上对于苦闷的诉求便成了王了一写作散文的直接动机。生活的落魄是导火索,强烈的感触和抒发意愿是必要条件。毕竟这个时期生活困顿的人比比皆是,能写出一本高质量散文集的却屈指可数。新的生存坏境、无法排泄的胸中的郁积、宽阔的人文关怀...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对苦闷的倾诉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