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讲课人:朱海英日期:20180914调节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单克隆抗体信号转导抑制剂细胞分化诱导剂、细胞凋亡诱导剂、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一、调节体激素平衡的药物某些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宫颈癌、卵巢癌和睾丸癌与相应的激素失调有关。因此,应用某些激素或其拮抗药来改变激素平衡失调状态,以抑制这些激素依赖的肿瘤的生长。该类药物为内分泌治疗药物,无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的骨髓抑制等毒性反应,但激素作用广泛,使用不但会造成其他不良反应。分类代表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第一代:氨鲁米特第二代:福美司坦第三代:阿那曲唑来曲唑依西美坦雌激素乙烯雌酚抗雌激素他莫昔芬、托瑞米芬雄激素丙酸睾丸酮抗雄激素氟他胺孕激素甲孕酮甲地孕酮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拮抗剂戈舍瑞林亮丙瑞林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和地塞米松分类药理机制适应症芳香化酶抑制剂绝经后妇女的雌激素主要来源于雄激素的前体-雄甾烯二酮,在脂肪、肌肉和肝脏,经芳香化酶而使之转变成雌激素。抑制雄激素转变为雌激素。1.来曲唑:ER+或孕激素受体阳性或受体状况不明的绝经后的晚期乳腺癌2.阿那曲唑:绝经后ER+的晚期乳腺癌。ER-,但TAM有效的患者。绝经后乳腺癌的辅助治疗。3.氨鲁米特:绝经后晚期乳腺癌雌激素通过抑制下丘脑及脑垂体,减少脑垂体促间细胞激素的分泌,使来源于睾丸间质细胞与肾上腺皮质的雄激素分泌减少用于晚期前列腺癌,绝经期乳腺癌抗雌激素雌激素的竞争性拮抗剂,活性代谢产物可与乳腺癌细胞胞浆内的雌激素受体(ER)相结合,形成药物ER复合物进入细胞核内,进而与雌激素依赖基因结合,从而调节由于雌激素引导的特异mRNA和蛋白质的合成,阻止肿瘤细胞的分化、增殖1.他莫昔芬(TAM):ER+的乳腺癌2.托瑞米芬:对乳腺癌疗效相当于或高于TAM,且副作用轻,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一线药物,可用于TAM无效的乳腺癌患者,绝经后的氟维司群阻断了雌激素的营养作用而本身没有任何部分激动(雌激素样)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下调雌激素受体(ER)蛋白水平有关。1.在抗雌激素辅助治疗后或治疗过程中复发的,或是在抗雌激素治疗中进展的绝经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雄激素可抑制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促卵泡激素,使卵巢分泌雌激素减少,并可对抗雌激素丙酸睾酮:1.绝经期后女性晚期乳腺癌的姑息性治疗,尤其骨转移效果最佳。2.男性性腺功能低下激素替代治疗3.功能性子宫出血4.男性青春发育延缓:抗雄激素与雄激素竞争雄激素受体,并与雄激素受体结合成复合物,进入细胞核与核蛋白结合,抑制雄激素的作用。1.氟他胺:前列腺癌孕激素1.在垂体水平,通过负反馈,抑制丘脑促性腺激素的释放,从而抑制促卵泡素及促黄体素分泌,最终减少卵巢的雌激素分泌,2.通过抑制ACTH减少了皮质中雌激素分泌,3.促进体内孕酮的降解,使睾酮转变为雌二醇减少4.孕酮与孕激素受体结合的复合物可以与雌二醇与ER(雌激素受体)的结合相竞争,有减少了细胞内ER水平。1.甲地孕酮:主要用于晚期乳腺癌和晚期子宫内膜癌,对肾癌、前列腺癌、卵巢也有一定疗效。分类药理机制适应症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拮抗剂1.戈舍瑞林:抑制脑垂体促黄体生成素的合成,从而引起男性血清睾酮和女性血清雌二醇的下降2.亮丙瑞林:抑制垂体生成和释放促性腺激素。它还进一步抑制卵巢和睾丸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降低雌二醇和睾酮的生成。1.戈舍瑞林:前列腺癌、绝经前和绝经期的乳腺癌、子宫内膜异位症2.亮丙瑞林:闭经前且ER+的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糖皮质激素1.能使淋巴细胞脂肪水解,又阻止其酯化与利用,形成细胞内脂肪酸堆积,导致核先破裂,然后细胞解体2.引起负反馈,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萎缩,减少皮质来源的雌激素或睾酮分泌,3.改善毒血症,增进食欲,使脑转移癌所致脑水肿发热不退者的全身症状得到改善泼尼松(强的松)1.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淋巴瘤,2.晚期乳腺癌,3.前列腺癌,4.癌症辅助治疗地塞米松效价为泼尼松的7倍左右分类药理机制适应症药物注意事项来曲唑不良反应1.肌肉结蒂组织异常:关节痛、肌痛、骨质疏松、骨痛、骨折2.代谢营养失调:食欲下降、食欲增加、高胆固醇血症3.精神障碍: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