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惊蛰:喊茶的日子惊蛰:喊茶的日子 想起了整整五年前,想起了茶文化舞台呈现“中国茶谣”,想起了舞台上的第一幕:一面大鼓,旅游系那位饰演山民的光膀子男生,背对观众,手持双棍,激烈槌击,越擂越猛。俄顷,幕后有人领喊,几近声嘶力竭:茶发芽……茶发芽……茶发芽了……台上台下顿时一片众喝:茶发芽了,茶发芽了……一群手持大鼓的小伙子们随即冲上了舞台,激烈地以手击,跳将起来……他们都是我们茶文化学院的首届和二届的男生们。他们表现的是古代茶事——正是惊蛰的岁月,一千年前的人们,就已经知道要以鼓击山,来惊醒那冬眠在梦中的春茶了。 关于喊茶,北宋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曾经这样诗述: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年穷腊尽春欲动,蛰雷未起驱龙蛇。夜间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呀。万木寒凝睡不醒,唯有此树先萌发^…… 这首诗是写给他的好朋友梅尧臣的,梅君字圣俞,故此诗名《尝新茶呈圣俞》。尝的什么新茶?从诗中便看出来了,尝的是建安新茶;新到什么地步,新到万木寒凝不醒,而此茶独先发萌;为什么此茶能先行一步,因为天子要尝鲜,臣民不敢违,夜半三更人海战术,抬鼓入山,千人助叫,那是什么阵势,那腹中胎儿般蜷曲的茶芽,惊吓至极,还有谁敢不醒的。 茶因天子之命独先发芽,并非宋代诗人最早感慨,唐代我们的茶中亚圣卢仝,就已经在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如此描绘: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都是惊蛰之际,都因天子须尝,唐代的百草是让着阳羡茶,不敢开花;宋朝的建安茶是半夜三更硬被喊醒,要去伺候那皇上。为什么天子就盯着这两款茶了呢?其实很简单啊,因为唐朝的顶级茶是阳羡,而宋代的绝品茶在建安嘛。 我先前也就追溯到这一层罢了。直到吃了茶文化这碗饭,才知晓,因为宋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代中国江南的气候要整整比唐代低两度,故而清明时节,那阳羡茶也发不了芽了,百草再不敢先开花也没辙了。清明尝不到新茶,无论对皇帝本人,还是皇亲国戚那一大帮子寄生者而言,都是重大郁闷。但根本问题还不在这里,毕竟新茶不是荔枝,多放几天也不会坏,杨贵妃也独此一家,马嵬坡上一命呜呼后亦再无分店。关键问题是茶这种风物,是神圣而有品味的,它是要作为仪式中的象征物去被供奉的。清明是祭祖扫墓的日子,那一天无论如何少不了新茶。古代皇帝祭祖祭天,有用干茶祭祀,有用茶水祭祀,甚至还有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