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成都洛带客家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成都洛带客家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摘要:成都近郊往东,有古镇名曰“洛带”,镇民多为客家人,数百年来始终恪守着“客家文化”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在当前“一带一路”背景下,古老的客家文化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有着新的认同和传承,客家文化的优秀精神继续加以坚守与发扬。 关键词:文化认同;文化传承;成都客家;一带一路 一、追溯历史,移民初期客家文化的认同 洛带古镇的客家烙印需追溯到明末清初之际。是时四川战乱天灾不休,曾经“水旱从人、不知饥谨”的天府之国人口锐减、四际荒芜。据书载,当时川蜀大地“数千里城郭无烟,荆棘之所从、狐狸豺狼之所游”,“成都所属州县,人烟断绝千里,内冢白骨无一存”。“蜀省有可耕之田,而无可耕之民,招民开垦,洵属急务”,为此,清政府制定了诸多移民四川垦荒的优惠政策,积极鼓舞移民人川,“湖广填四川”就在这种背景下展开。在这幅波斓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各地客家人纷至沓来,繁衍生息数百年至今。 移民初期的洛带客家人,面对着完全陌生的水土人文环境,面临着巨大的现实生存进展重压,单独个体的力量显得无比薄弱,对客家文化的认同,共同建设“桃花源”的理想,成为维系客家人戮力奋进的精神凝聚力。洛带镇依山傍水,与客家人生存原乡环境相似。根据著名客家学者陈世松先生著述,移民初期的客家人于山畔居住,营造梯田,引进玉米、红薯、土豆等非川内原生作物,以之为食粮;于家家户户屋外,种下生自南国的榕树、红豆,通过栽种熟悉的作物和熟悉的“屋树”,从而在陌生的异乡营造出一个熟悉的原乡“假象”,在这种洋溢乡情的客家氛围中,于移民早期求得一定程度的精神慰藉。随着时间推移,洛带客家人生息繁衍,不断壮大,从一个个小家庭,逐渐融聚为一个个同姓宗族。人丁的兴旺和财力的雄厚,使宗族有力量开始兴建宗祠。宗祠的风水、选址、朝向等经过严格的选定,祠内依次放置先人神位,以便于族人祭祀。对于当时的洛带客家人来说,这些宗祠既是崇祖敬宗的场所,更是承担着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他们凝心聚力的物质载体、桥梁平台。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之后,除了“客家人”这个整体的族群标记,来自各省的客家移民又开始寻找更加具体的“共同性”。以同一祖籍、同一乡俗、同一方言为标志的各色会馆应运而生。而今的洛带,仍然雄伟矗立着三座古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和广东会馆,皆为客家先祖彼时兴建,因供奉神位不同,亦各自有不同的别称。许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