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抗战后期国统区“论主观”问题的发生抗战后期国统区“论主观”问题的发生 内容提要 本文从历史讨论的角度出发,探讨“论主观”问题在抗战后期国统区的出现。文章认为,胡风等人的“主观论”和当时的“生活态度论”、“民族文学论”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它们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强调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同时,在儒学的复兴问题上,“主观论”者的特定立场也反映了国统区左翼阵营在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出现的分歧。文章认为,“主观论”是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主义高涨的形势下国统区左翼阵营作出的调整的一部分。 关键词 论主观 生活态度论 民族文学论 儒学的复兴 1 “胡风集团”案件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的几大冤案之一,由于牵涉的人数及其造成的后果,在反思新中国历史的时候,就成了很多人关注的对象。在文学史和文学批判史领域,人们也试图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来反思新中国的文艺政策和现当代文学史的进展演变,其中,胡风的现实主义与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之间的关系成为关注的焦点。假如说“胡风集团”在上世纪 50 年代被当成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代表的文艺思想的对立面,被当成了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对立面,那么现有的讨论要强调的则是胡风思想跟毛泽东文艺思想之间的一致性,或者胡风思想跟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之间的一致性。 胡风与延安文艺思想之间的对立或统一关系似乎成了胡风讨论的一般范式 。国内当前众多的胡风讨论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胡风思想的特别性,强调胡风思想是马克思文艺思想在中国进展的一种重要类型①,在胡风思想内涵的分析和讨论以及胡风集团内部的讨论上有许多很好的阐述。 国外的胡风讨论似乎也没有脱离这个范式,只是相比之下,他们更强调胡风与延安文艺思想的对立。他们把胡风与延安之间的对立看成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正统派”与“异端派”之间的对立,从这种对立出发,展开对胡风及其相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关思想的讨论。他们积极评价胡风这种“异端的”马克思主义,而对以延安为代表的中国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持批判态度,这种讨论的立场不能说是毫无问题的。首先,它会使我们对这种讨论的意识形态立场提出质疑,它们似乎在以胡风讨论的名义对中国“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提出批判;其次,所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在抗战时期的中国也是值得质疑的,因为与其说那时有所谓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不如说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