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骨的解刨知识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颌面骨•颌面部(面颅骨)骨性支架:14块骨(15)成对:上颌骨、鼻骨、泪骨、颧骨、腭骨及下鼻甲不成对:下颌骨、犁骨(舌骨)第一节上颌骨•上颌骨位于颜面中部,左右各一,相互对称,是除下颌骨外最大的口腔颌面露骨,形成整个上颌部、眼眶底部、口腔顶的大部分、鼻腔外侧壁和底部、部分颞下窝和翼腭窝翼上颌裂及眶下裂,与頵骨、额骨、蝶骨、鼻骨、犁骨、泪骨、腭骨等邻接。•外形特点•上颌骨形态不规则,大致可分为一体和四突。参与构成:眼眶底口腔顶鼻腔底及侧壁颞下窝和翼腭窝翼上颌裂及眶下裂(一)上颌体(1)前外面(骨性标志及临床意义):眶下孔眶下神经,尖牙窝2)后面(骨性标志及临床意义):上颌结节,后下部的粗糙圆形隆起(上齿槽后N)。(3)上面(骨性标志及临床意义):眶下沟位置及方向(4)内面(骨性标志及临床意义):上颌窦裂孔:可通向鼻腔。翼腭管:腭神经、腭降动脉2.四突•(1)额突:与额骨、鼻骨和泪骨连接。•(2)颧突:伸向外上方与颧骨连接。•(3)腭突:两侧腭突在正中线相连,形成腭正中缝,参与构成口腔顶及鼻腔底。•骨性标志:切牙孔:位于上颌中切牙之腭侧、腭正中缝与两侧尖牙的连线交点上。•(4)牙槽突(alveolarprocess):为上颌骨包围牙根周围的突起部分,厚而质松,其前部较簿,后部较厚。•骨性标志:牙槽窝:牙槽突容纳牙根的窝为牙槽窝。牙槽嵴:牙槽窝的游离缘为牙槽嵴。牙槽间隔:两牙之间的牙槽骨为牙槽间隔。牙根间隔:多根牙各牙根之间的牙槽骨称牙根间隔。腭大孔:由上颌骨牙槽突与腭骨水平部共同围成,位于上颌第三磨牙腭侧牙槽嵴顶至腭中线的中点上。(二)上颌窦•1.上颌窦位于上颌骨内,上颌窦的底壁由前向后盖过上颌第二双尖牙到上颌第三磨牙的根尖,与上述牙根尖之间隔以较薄的骨质,甚至无骨质而仅覆以黏膜。•2.其中以上颌第一磨牙根尖距上颌窦底壁最近,上颌第二磨牙次之,第二双尖牙与第三磨牙再次之。(三)上颌骨的支柱结构•上颌骨与咀嚼功能关系密切,在承受咀嚼压力的部位,骨质比较厚,形成三对支柱,均下起上颌骨牙槽突,上达颅底。•1.尖牙支柱(鼻额支柱)主要传导尖牙区的咀嚼压力。•2.颧突支柱主要传导第一磨牙区的咀嚼压力。•3.翼突支柱主要传导磨牙区的咀嚼压力。三、临床解刨•(一)最薄弱部位•上颌骨内有上领窦腔,四周与眼眶、鼻腔、口腔等相邻,又因骨质疏密厚薄不一、连接的多、牙槽窝的深浅大小不一等因素,产生了解削结构上的薄弱环节。这些环节亦是容发生骨折的部位,主要有以下三处:•1.从梨状孔下部平行牙槽突底部经上颌结节至蝶骨翼突,即临床上的上颌骨LeForI型骨折线。•2.通过鼻骨、泪骨、额骨下方至蝶骨翼突,即上颌骨LeFortⅡ型骨折线。•3.通过鼻骨、泪骨、眶底、骨上方至蝶骨翼突,即上颌骨LeFortⅢ型骨折线。•(二)临床应用解剖(颌骨质量分类)•根据密质骨与松质骨的含量比例及松质骨疏密程度,可将颌骨质量分为四个类别:•.颔骨几乎完全由均质的密质骨构成。•Ⅱ.厚层的密质骨包绕骨小梁密集排列的松质骨。•Ⅲ.薄层的密质骨包绕骨小梁密集排列的松质骨。•N.薄层的密质骨包绕骨小梁疏松排列的松质骨。(三)上颌骨的增龄变化•出生时上颌骨的横径和矢径大于垂直径。额突明显,上颌体较牙槽突小,牙槽几乎到达眶底,上颌窦只是鼻腔外侧壁的一条沟。随着牙槽的发育和上颌窦的加大,上颌骨的垂直径在成年时达到最大。老年人或早年牙齿全脱落后,由于上颌骨外侧骨板较内侧骨板疏松,而使上颌骨牙槽向上向内吸收,外側骨板较内侧骨板吸收多,结果上颌骨的外形逐渐缩小。由于牙槽嵴的高度与大小不断萎缩削减,以至切牙乳突、额弓与牙槽嵴顶的距离逐渐接近甚至与之平齐。腭穹隆的高度也相应变浅变平。临床种植义齿、口腔牙列修复时需要关注这些增龄性变化对义齿修复的影响。四、血液供应、淋巴回流及神经支配•上颌骨的血液供应极为丰富,既接受骨内上牙槽动脉的血供,又接受来自上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腭降动脉以及蝶腭动脉等分布于颊、唇、腭侧黏骨膜等软组织的血供。这一多•源性血供的特点,...